2025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45載春秋,這座城市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世界創新高地,實現了GDP超過1萬倍的增長。
在這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小微企業恰是活躍于深圳經濟的細胞,驅動科技創新,推動城市發展。普惠金融則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經濟肌理,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作為與特區共成長的金融力量,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簡稱“深圳工行”)始終堅守“普惠共享”初心,其普惠貸款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成為特區發展當之無愧的“金融同行者”。
在同行的路途上,深圳工行如何賦能城市最活躍的小微企業?又借助了哪些科技力量讓金融“活水”潤澤微末細胞?在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場怎樣的別樣風采?聚焦深圳發展的背后,見證標桿銀行如何貢獻金融力量。

普惠金融:深圳經濟的“毛細血管”
在蓮花山公園上空,無人機配送的“空降”,引得路人駐足觀望;在南頭古城街上,“機器人警察”與年輕人同框合影;在深圳市龍華區后浪新天地廣場,智能石墩成了“新晉網紅”,排隊“給手機續命”的大有人在……45年崢嶸歲月,深圳已經成為人們口中的“賽博鵬城”。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產業升級邁向深度變革,深圳“20+8”產業集群正在茁壯成長。細觀深圳經濟的發展內核,小微企業是其最活躍的細胞,它們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更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截至目前,深圳登記在冊商事主體超過450萬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萬家。這些企業星羅棋布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產業領域,通過專業化分工形成的產業集群,構成了深圳經濟的“四梁八柱”。
對于深圳,如何在阡陌縱橫的產業脈絡中,通過金融活水最大程度地激活細胞活力,既是妥善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的關鍵密鑰,也是驅動深圳蓬勃發展的重要推進力。
面對這一挑戰,深圳工行給出了自己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的答卷。多年來,該行系統布局,從服務渠道入手下沉服務,鞏固加強網點普惠金融營銷服務陣地作用。目前,該行設立39家普惠金融旗艦網點、19家普惠金融標桿網點、83家普惠金融普及型網點,并組建了50支“普惠青年先鋒隊”,累計觸達和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10萬戶,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深圳工行將普惠金融深度嵌入深圳“20+8”產業集群、外貿出海、鄉村振興等重點戰略場景,以普惠為底色,圍繞科技、綠色、養老、數字,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持續發力,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
2024年末,該行在普惠貸款增量、增速、客戶數增量三項指標上實現了深圳四大行排名“三第一”的歷史最好水平。到了2025年8月,該行普惠貸款余額更是歷史性突破2000億元大關,成為工商銀行系統內首家達成此成就的城市分行。
時間回溯到五年前,彼時深圳工行的普惠貸款規模為200億,短短數年內,其增長至10倍規模,年均增幅43%。數字本身沒有色彩,但其背后,是深圳工行踐行金融為民、扎根深圳金融服務、與特區同頻共振的歲月注腳。
場景化服務:精準滴灌小微群體
在傳統普惠金融中,金融機構是水龍頭,等著小微企業上門接水。這種情況下,信貸審核常常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導致金融活水“貸不出”“不敢貸”,服務觸達難。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深圳工行加大場景化服務的探索,通過接地氣的方式采集信貸信息,解決信息差問題,將“水龍頭”精準安裝到“缺水”的地方。
在深圳,產業園區是多數小微企業的載體,也是小微企業最密集的地方。針對產業園區,深圳工行創新“園區e貸”產品,積極響應深圳金監局號召,開展進街道、進園區、進協會的“三進”活動,成為深圳金監局“園區貸”首批試點銀行。目前,該行已經與南山創智云城、羅湖投控大廈、福田退役軍人園區等進行結對,打磨出園區企業的服務方案。
在產業園區場景之外,深圳工行還深耕本地產業特征,構建了覆蓋科技創新、個體工商戶、綠色低碳、涉農領域的全場景服務體系。
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輕資產、高成長”的特點,該行推出創新推出“工銀興科貸”“南山信e貸”等科創系列專屬融資產品。通過對接科技主管部門以及產業園區的數據,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智能化評分測額體系,持續提升小微企業的服務質效。
針對個體工商戶“短、頻、急”的融資需求,該行通過第三方可信數據分析工具智能分析商戶及企業主個人收單及日常交易信息,結合工商、司法、征信等數據,推出的“普惠商戶貸”“鵬葉商戶貸”“鵬農商戶貸”線上小額信用貸款產品。
針對綠色低碳領域企業,該行運用數字信用憑據等創新金融工具,打造個性化融資方案,為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精準“輸血”,持續加大對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的資金支持。
針對涉農領域小微群體,推出“鵬農貸”“興農快貸”“菜籃子發展貸”等特色產品,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樣板”,目前“鵬農貸”已經服務超800戶農戶、900家企業,累計放款150億元,有效服務“三農”高質量發展。
深圳工行的場景化服務重新定義了普惠金融的商業模式。它使得普惠金融轉變為一種主動、精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使得金融資源更高效地配置到了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真正做到了“普惠”。
科技賦能:構建普惠金融“數字引擎”
豐富的、適配多重融資場景的信貸產品體系是深圳工行將金融活水滴灌至小微企業,做好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在產品的背后,科技力量正是推動服務質效提升的關鍵因素。
深圳作為科技之城,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沃土。深圳工行將科技基因融入普惠金融,打造了“數據驅動、智能決策、線上化服務”的數字化體系。
打造便捷線上渠道。匹配信貸產品是企業融資中的重要一環,深圳工行有針對性地對作業流程進行線上遷移和改造,開發“普惠金融伙伴統一入口”,結合客戶畫像、行內外數據標簽,快捷、智能、精準匹配普惠產品,有效降低客戶學習成本,為普惠金融服務的進一步下沉提供了高效的線上渠道。
縮減抵押業務辦理時長。在深圳有句經典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在工作中,深圳工行建立“線上評估+線上簽約+線上抵押+線上解抵押”業務模式,實現抵押業務全流程一站式線上辦理,單筆業務時長壓縮至8小時內,全年為基層客戶經理人均節省工作日41天。
打造數字普惠場景平臺。以模塊化、標準化功能組件快速響應各類創新場景需求,實現“即插即用”,并實現了第三方驗簽方式的融合運用,也落地了RPA、OCR、數字人民幣等新技術在普惠創新場景的探索運用。
多措并舉之下,深圳工行脫離了傳統信貸的“人海戰術”,走向了“數字化智能”的服務模式。科技力量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升級,更是服務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它讓金融機構能夠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更加高效的賦能普惠客群。
生態構建:編織普惠服務“一張網”
小微企業是深圳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這并不僅僅是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的使命所在,更是激活一座城市、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底層邏輯。
調動多方力量、協同共進,構建生態服務,這是深圳工行對于普惠金融的獨到理解。為此,該行堅持“全行辦”與“走出去”相結合,將“融資、融智、融商”有機融合,為小微企業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在融資方面,該行積極與政府共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深化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業務合作,引入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創新開展批量擔保業務,建立“見貸即保”的“總對總”批量擔保模式,合理分擔貸款風險,降低融資綜合成本,成為深圳市場批量擔保規模市場占比最高的商業銀行。
在融智方面,該行持續深化與政府、企業、平臺合作,借助“深圳金服平臺”“深i企”政府線上平臺合作投放普惠金融服務申請入口,同時豐富小微企業對公賬戶及結算、代發工資等一攬子服務,實現從單一金融服務提供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轉變,與小微客戶互促互利、共生共長。
在融商方面,該行依托“環球撮合薈”“興農撮合”平臺,7×24小時向小微企業開放,免費提供產品推介、供需對接、融資支持一站式服務,促進資源要素整合。據悉,該行舉辦和參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專場線上對接會、中非農產品線上對接會、高交會智慧農業等線上線下撮合推介活動,不斷豐富普惠金融服務的內涵。
從“金融提供商”到“綜合服務賦能者”的角色轉變,這是普惠思維模式的轉變,也是普惠金融發展的更高級方向。多方攜手,共筑普惠金融新生態,實現了對于經濟細胞更多維度、更深層次的支撐。
【聚焦觀察】
落實普惠金融與特區共榮共生
“特區”建設見證變革力量,“普惠金融”夯實奮進基礎。
45載櫛風沐雨,深圳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觀其微末,小微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共筑鵬城夢的重要支撐。從科創企業的實驗室到個體工商戶的商鋪,從產業園區的生產線到綠色農場的田間地頭,小微企業的光亮照及深圳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2000億元普惠貸款,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深圳工行與特區同頻共振的有力注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圳工行將繼續秉持“不普惠 無未來”的發展信念,堅持“服務實體、普惠共享”,踐行金融為民初心,深化科技賦能,完善生態建設,讓金融活水更精準地滴灌小微群體,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力,書寫更多“共生共榮”的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