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擇了深圳,深圳無愧于歷史。45載風云激蕩,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化作驅動特區破浪前行的浩蕩長歌,這個曾經的邊陲小鎮創造出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跡。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科技創新成為閃亮的名片,綠色發展鑄就高效能典范,民生改善交出優異答卷……深圳,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樣本。
創新之城:硬核科技的“世界引擎”
在位于深圳坪山區的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全球總部,初次到訪的參觀者常常被一面5米多高的專利墻震撼,墻上1250件專利證書環繞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八個大字,而這些專利只是比亞迪6.4萬件專利中的冰山一角。
“比亞迪崇尚技術并鼓勵創新,把創新作為推動公司發展的根本動力。”比亞迪知識產權及法務處總經理趙杰介紹,“去年比亞迪研發投入542億元,累計研發投入已超1800億元。”
以“用技術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使命的比亞迪,目前研發人員已超12萬人。海量的人才儲備和研發投入,帶來了豐厚回報:2024年,比亞迪全年營收7771億元,同比增長29%。
“回想起農行與比亞迪的初次合作,往事歷歷在目。”原農行深圳龍崗支行員工潘建輝說,1995年比亞迪成立后業務快速發展,購買設備、技術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作為一家剛剛成立的民營企業,在那個年代想從銀行獲得貸款并非易事。農行了解到比亞迪的資金需求后,深入企業考察調研,發現企業訂單量大、業務發展勢頭良好,便從承兌匯票、出口信用證貼現等業務做起,一步步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
“作為比亞迪的首家合作銀行,農行與比亞迪攜手走過了30年,如今業務范圍越來越廣,一路相伴企業發展壯大。”農行深圳龍崗支行比亞迪服務團隊負責人鄒文彬介紹,農行成立專業服務團隊,及時了解比亞迪的金融需求,助推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車規級半導體等領域高質量發展。
金融是創新的催化劑,也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引擎,在助力領軍企業騰飛的同時,更全力托舉科技型小微企業實現夢想。目前農行深圳分行已服務超1.2萬戶科創企業,科創貸款規模超1100億元,為深圳近8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了金融支持。
助行機器人可以讓失能老人重新自如行走;智能洗浴機讓人們在床上洗浴卻不會弄濕被褥;只需說出菜名或用眼神示意,輔助用餐機器人便把你想吃的飯菜精準送入口中……在深圳作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作為科技”)的產品展示廳,一款款智能護理產品讓人眼界大開。
德國紅點獎、美國繆斯設計獎等國內外數百個獲獎證書擺滿展示柜。這家致力于“成為智能護理行業領導者”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家處于發展階段的高潛力企業。
金融賦能之下,創新創業的“小苗子”,最終成長為行業的參天大樹,在深圳不乏先例。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這些行業巨擘已如雷貫耳;大疆、影石、眾擎、優必選……一批后起之秀也讓人驚艷不已;更有成千上萬家科創企業如雨后春筍……在深圳這座創新的“雨林”里,高大喬木、茂密灌木、柔韌藤蔓共享陽光雨露,奮力拔節生長。
“很多公司能快速成長,既得益于深圳創新創業的土壤,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作為科技總經理孫偉紅說,“企業研發投入大,特別是在培育市場階段,需要金融賦能行業發展。”
深圳鼓勵各家銀行設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專營部門,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目前,當地19家銀行的45家科技支行(專營部門)在深圳落地,遍布前海、南山、光明等科技資源集聚區,精準對接科技型企業金融需求。資金與人才加速匯聚,推動了深圳科技產業高速發展。2024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
綠色之城:生態文明的“城市樣板”
三面青山環抱,一面海水蔚藍,一彎新月似的沙灘鑲嵌在藍天碧海間,這便是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的深圳小梅沙。
“小梅沙整體改造項目是深圳首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讓生態保護帶來經濟價值,再用產業收益反哺生態治理,形成良性循環。”深圳市特發小梅沙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王雄說,“農行貸款支持我們進行‘小而美’的精準治理,小梅沙項目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經典案例。”
“我們持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創新服務模式,推動產品迭代升級,今年一季度綠色信貸余額已超1300億元,占各項貸款比例達18%。”農行深圳分行信用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特區建設積累的“十條寶貴經驗”之一。作為一個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圳也是一座綠色之城、生態之城。在這里,繁華的街道、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與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完美相擁。
曾經,深圳也遭遇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之痛,面臨環境與發展的艱難抉擇。全市310條河流超過一半是黑水臭水,被媒體稱為深圳“臉上的一道道疤”。
“以前這條河又黑又臭,平時根本不敢開窗。”看著眼前清澈的河水和不時掠過的水鳥,在茅洲河畔居住了40多年的張女士很是感嘆。在張女士的記憶中,茅洲河也曾水草豐茂、魚蝦游弋,小時候她經常和小伙伴在河邊嬉戲,摸魚捉蝦。后來岸邊工廠越建越多,茅洲河水開始變黑發臭,人們常常掩鼻而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深圳市第一大河,治理茅洲河不僅是生態建設的必要之舉,更是深圳人的深切期盼。為了讓河道碧波再現,深圳不斷探索城市治水模式,逐步確立了“治水與治城”相融合的思路,明確了工程治水、生態活水和文化興水的生態升級路線。
經過多年持續改造,如今的茅洲河畔,科技智谷、活力走廊、魅力產城等功能區相互輝映,兼具生態、景觀、休閑功能的設施鱗次櫛比,治水、治產、治城融為一體,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理想之地。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在綠色金融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于2020年出臺全國首部綠色金融法規,逐步形成綠色金融創新實踐高地。截至2024年末,深圳市銀行業綠色信貸余額突破萬億元。
政策制度保障、監管引領推動、建設專營體系、實現信息共享……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推動深圳綠色金融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城市典范貢獻了金融力量。
今日鵬城,綠色交響曲激蕩山海。逾百條河流碧水重生,PM2.5濃度持續探底,“深圳藍”“深圳綠”成為最耀眼的城市勛章。這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向綠而行矢志不渝的宣言:發展,可以如此綠色;騰飛,依然能夠蔚藍。
幸福之城:民生為本的“首善之地”
塔吊林立,工程車進進出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深圳市寶安區慶宜華苑棚戶區改造項目正如火如荼推進。
“這是以‘政府主導+國企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推動的棚改項目,也是深圳市重點民生工程。”深圳市寶安安居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黃宗杰說,農行貸款為項目順利推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深圳這樣一個市民平均年齡只有32.5歲的超大型年輕城市,為更好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該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構建“一張床、一間屋、一套房”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讓奮斗逐夢的年輕人無安居之憂。
現年35歲、就職于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雷先生就是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之一。因為看好深圳的發展前景,雷先生2014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深圳,在這里娶妻生子。得益于深圳的人才政策,他之前租房有政府補貼,今年年初又申請到一套三居室的人才房。
“今年3月底順利拿到了房本,5月份給孩子申請了小學入學名額,前幾天剛剛收到我們理想學校的錄取通知。”雷先生說起這些有些興奮,“特別感謝農行東部支行服務團隊,不光為我們提供按揭服務,還在辦理房本的流程環節給予專業指導,讓我們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拿到了房本,孩子上學的事才能順利推進。”
“我們積極支持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并針對新市民推出‘安居貸’,在還款方式、違約金減免等方面給予差異化專享政策,以金融之力托起百姓安居夢。”農行深圳分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如果說安居是民生之根本,那么暢行更彰顯城市幸福指數。
“從2012年地鐵7號線開工建設到現在,我已經在深圳市參與地鐵建設十幾年了,親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在深圳地鐵15號線聽海站施工現場,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陳濤頗為感慨地說,現在深圳地鐵線網密度穩居全國第一,全市“1公里地鐵率”達97%。
作為國內交通最繁忙的城市之一,深圳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通過各種交通方式出行,交通的便捷性直接關乎市民的出行體驗。
18條軌道線路串聯起“1小時生活圈”、上學從“家門口”到“校門口”公交直達、看病有醫院巴士接駁地鐵“最后一公里”、上班族清晨坐公交車可以享受預訂早餐……深圳公共交通不僅線路豐富、到達便捷,多樣化、人性化的出行方式,更體現出城市的溫度。
城市所需,民生所盼,正是金融機構的著力點。深圳各家銀行機構全方位、多維度服務住房、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場景,持續書寫金融為民、惠澤鵬城的新篇章。
177家醫院、近1000家社康機構覆蓋全市,深港兩地救護車實現“1分鐘快速通關、1小時轉運到院”;近2000所幼兒園、1000所中小學、17所高校,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求學需求;構建“十五分鐘養老服務圈”,實現家門口享受豐富多元的養老服務……深圳以“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先行示范標準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民生實事落地有聲,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從一房難求到為萬千家庭構筑“安居夢”、從解決“出行難”到構建世界級軌道交通網絡、從“大學洼地”到坐擁“雙一流”大學……深圳用45年的不懈努力證明:發展的高度,始終要以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來丈量;城市的榮光,最終要書寫在市民舒心的笑容里。
灣區方興,御風而行。45年,走過了恢宏的里程,更站上了嶄新的起點。深圳,以一曲蕩氣回腸的“春天的故事”開篇,讓世界領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萬般風景;肩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托,定會讓世界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更美好的未來。(中國城鄉金融報記者 黃景莉 黃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