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寧若鴻 楊麗萍 熊子恒 吳徐美 方勝 程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昨天公布的全會公報在深圳廣大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面向“十五五”,我們將牢記深圳的使命任務,按照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總要求,凝心聚力、接續奮斗,銳意進取、擔當作為,全力推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為優異的答卷。
把握時代脈搏謀劃“十五五”規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時期也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機遇期。”市委黨校教授徐曉迪表示,深圳要深刻把握時代脈搏,以創造性思維謀劃好編制好“十五五”規劃,在產業發展、區域協同、城市建設、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為經濟特區賦能、為先行示范區提質、為大灣區建設增效,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徐曉迪說,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深圳要打破路徑依賴,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全域全行業高水平應用,加快構建具有深圳特點和優勢的產業體系。要創造性地加強與周邊城市的深度合作,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走好城市群都市圈發展道路,在更大區域內優化布局、促進聯通、謀求發展,共同打造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應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攜手香港用好“工程師紅利”,著力引入青年一代的科學家與創業者,吸引更多人到深圳創新創業,使深圳成為全球原創技術的源頭產地。
“深圳從邊陲小鎮崛起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靠的是勇于創新的精神。”他說,站在“十五五”的歷史關口,更要以創造性思維破題,繼續以制度創新降低體制成本,特別是前海、河套等平臺要進一步深化規則銜接,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職業資格互認等,勇闖改革“無人區”。
堅定信心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指明了方向。”奧比中光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源浩表示,面向“十五五”,將以創新為引擎、開放為路徑,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挑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科技力量。“技術創新方面,我們堅持底層技術的投入,構筑核心壁壘;產業賦能方面,我們將加速3D視覺技術在各行業的規模化應用,進一步打造機器人及AI視覺產業中臺。同時,始終秉持全球視野,不斷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攜手全球伙伴共同推動具身智能等機器人產業的技術演進。”黃源浩說。
即構科技CEO林友堯表示,全會為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即構科技作為深圳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將以AI和實時互動技術深度融合為核心,結合深圳產業特點,重點推動新方案在智能硬件、機器人、在線教育及就業等多領域實現場景化突破與落地。同時,依托深圳完善的科技產業鏈,加速技術迭代,以場景創新激活新質生產力,努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未來五年將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新發展動能快速增長的關鍵時期。”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支持部部長覃海群表示,公司在“十五五”時期將繼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與消費升級,憑借在飛控算法、集群協同技術上的核心優勢,實現從“表演”到“賦能”的戰略轉型。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堅持人民至上,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明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深圳大學深圳醫療保障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宋陽說,全會部署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重點任務,為今后五年醫療保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為市醫保局與深圳大學共建智庫的一員,我深知責任重大。”宋陽說,接下來將緊扣全會精神,依托產學研合作優勢,聚焦醫保數字化轉型、“1+3+N”多層次保障體系建設,圍繞呵護“小的”、照顧“老的”、保障“病的”、支持“新的”、打擊“假的”、幫扶“弱的”等民生需求開展研究,把技術攻關與政策落地結合,細化“保基本、促健康、強醫療、助創新、優服務”等發展策略的實施路徑,助力深圳筑牢醫保民生防線,為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城市注入專業力量。
“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深圳市節水科技協會會長李廷棉說,作為節水科技工作者,深切體會到水務工作關乎國計民生,連接千家萬戶。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努力讓更優質的水資源、更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惠及全體人民,為增進民生福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水務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