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9日訊(記者 湯莎)從繼承母親衣缽的“保險新人”到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從家族財富傳承規劃師到兒童財商教育的公益踐行者,浙江財經大學理學與經濟學雙學士、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風險管理碩士蘇寒宵深耕保險行業14年,用專業與溫度詮釋著“站在未來看現在”的長期主義理念,將普惠金融的種子播撒在客戶心間。
“保險是傳遞責任的事業,這顆種子早在童年就埋進了心里。”蘇寒宵的母親是中國第一代保險代理人,1997年那個夏天,母親冒雨為客戶服務的身影,成為她對保險行業的最初記憶。2010年,母親邀請她參加世界華人保險大會,峰會現場數千名從業者探討“保險如何守護家庭”的場景,讓原本在國企工作的蘇寒宵毅然轉身:“那一刻我意識到,保險不僅是商品,更是跨越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藝術。”
為系統掌握風險管理邏輯,她遠赴英國深造,將精算模型與本土實踐結合。回國后,她運用“家庭風險雷達圖”,通過分析家庭結構、收入曲線、贍養責任等12個維度,為客戶繪制全生命周期風險圖譜。某企業主客戶在她的規劃下,通過“終身壽險+保險金信托”組合,為家庭和子女的終身照料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原來保險可以像精密儀器一樣,精準匹配每個家庭的需求。”蘇寒宵的客戶總是能夠在她的講解中有所收獲。
對蘇寒宵來說,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便是客戶家庭財務分析報告。其中,90后客戶思思的情況很有代表性:對于年輕的“月光一族”,空有強烈的保險意識,卻常常感慨入不敷出,沒有“余錢”支付保費。蘇寒宵為她算了一筆賬:作為“咖啡續命”的職場人士,思思僅一年的“咖啡支出”就過萬元。如何幫助客戶在保持生活習慣的同時完成“投保”的夙愿?蘇寒宵建議客戶不妨用自己手沖代替外購咖啡。提前列支一年的“咖啡資金”,留足準備“手沖”用具和全年咖啡豆資金之余,將節省下來的資金轉化為保費。最終,喜歡咖啡的小姐姐用咖啡中“省”下來的資金配置了“百萬醫療險+定期壽險”組合。蘇寒宵表示:“當年輕人意識到每天少喝一杯咖啡能配置一份意外險;少喝一周咖啡能夠補充一份惠民保時,保險保障兜底穩穩的人生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針對浙江民營經濟活躍的特點,她開發“企業主風險防火墻”服務:通過分析企業現金流與家庭資產的關聯性,設計“雇主責任險+關鍵人保險”方案。2023年,她為某模具企業設計了團體意外險,在員工操作事故后48小時內完成理賠,幫助企業避免了200萬元的經濟糾紛。“蘇老師不僅懂保險,更懂我們制造業的痛點。”用保險為這家企業解決的“大矛盾”,企業主對蘇寒宵贊不絕口。
面對家族傳承的復雜需求,她創新“三代人對話”工作坊。客戶在蘇寒宵的引導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子女理解“財富管理權≠所有權”,最終達成家族信托的共識。“傳承不僅是資金的轉移,更是責任與價值觀的延續。”蘇寒宵在著作《站在未來看現在》中寫道。

蘇寒宵分享保險理念
每個周末,蘇寒宵的“彩虹財商課堂”都會在當地圖書館開課。她用“糖果分配游戲”教孩子們區分“需要”與“想要”,用“模擬超市”讓小學生理解預算管理。曾有位母親反饋:“孩子現在會主動把壓歲錢分成‘儲蓄罐’‘分享罐’和‘消費罐’,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財商教育,這比任何說教都見成效。”
“現在的智能工具讓普惠服務更精準。”蘇寒宵展示著中國人壽AI核保系統:通過人臉識別與健康數據聯網,客戶最快3分鐘即可完成投保。作為兼具信息科技和風險管理雙專業的保險精英,她陳述著自己對于金融科技的感悟:“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縮短服務距離的橋梁。”
保險是站在未來看現在,做好保險規劃是長期主義者的時代答卷。“站在60歲回望,今天的每份規劃都在為未來筑墻。”這不僅是她的職業信條,更是一代保險人為民生保障書寫的時代答卷。
王艷玲、徐敬、蘇寒宵們是中國人壽“百星”代理人群體的縮影。他們以個體微光匯聚成服務民生的星河,讓保險這一“社會穩定器”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在這些保險人身上,也體現出中國人壽如何通過一次次扎實的服務實踐,將“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轉化為千家萬戶的安心與踏實,讓金融保險成為守護民生的“穩定器”與“壓艙石”。
當保險從“紙上條款”變為“雪中送炭”,王艷玲、徐敬、蘇寒宵們是當之無愧的“風險守護者”。于是,我們讀懂:金融的溫度,不過是一顆顆“星星”用歲月兌現承諾,用專業化解焦慮,用遠見守護那份讓人民“觸手可及”的安心。(文中客戶均為化名,中國人壽供圖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