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日)是第十個“世界海嘯日”。海嘯是如何產生的?我國易受海嘯影響的地區有哪些?一起來了解。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等因素引發、并在海洋中快速傳播的一系列具有超長波長的水波。它對濱海地區的致災表現為海水陡漲,形似水墻沖向陸地,淹沒并摧毀陸地上的建筑,給沿海城鎮造成巨大損失。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員 李宏偉:目前全球的海嘯有80%左右都是由于海底地震引發的,這些地震主要發生在俯沖帶區域,在這些區域產生的海底強震,容易在垂直方向產生較大的起伏,從而造成較大的海水擾動。

除了地震,海底的火山噴發、海底或海岸的滑坡或山崩、隕石對海面的撞擊、海底核爆、極地的冰山坍塌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海嘯。就我國范圍而言,最易發生海嘯的地區主要在哪里呢?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副研究員 高義:我們國家毗鄰環太平洋地震帶,離我國比較近的區域就是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這些區域的地震對我國影響是比較大的。這些區域發生海嘯,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影響到我國華南沿海。
我國海嘯觀測和預警技術
處全球先進水平
海嘯的破壞力是驚人的,不過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利用科技設備提前預測到海嘯,從而發出預警信息。
海嘯預警能不能跑贏海嘯?收到海嘯預警以后,我們該怎么做?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了解到,依據現在的科學技術,由于地震觀測相對成熟,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遠大于海嘯在海里的傳播速度。如果海底發生地震并引發海嘯,通常在幾分鐘內地震臺就能監測到地震波,而海嘯波傳播到沿海還需要數個小時甚至數十個小時的時間。其中的時間差就可以留給人們來完成預警和緊急疏散工作。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副研究員 高義:我國的海嘯觀測和預警技術水平在全球處于先進的水平,我們建立了全球定量海嘯預警系統,在震后6分鐘至15分鐘可以實現海嘯預警產品的發布。
收到海嘯預警該咋做?
這些避險知識要記牢
專家表示,對于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如果接收到政府發布的海嘯預警報信息和應急疏散指令,應立即按照政府指導進行疏散避險。如果察覺到海邊異常現象,例如海岸邊出現快速的退潮,或海潮異常增強等,也最好遠離海岸,前往高處或內陸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