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6日訊(記者 童小晉)走進戴耘的工作室,紅磚雕塑林立,舊磚瓦片堆積如山,仿佛訴說著一段段被遺忘的城市故事,院子里的石頭雕塑和石頭桌椅也頗有野趣。在這里,時間的流逝似乎也變得緩慢。在遠離深圳市區的大鵬,戴耘將自己的工作室安在山海之間的舊廠房里,平時來往于家和工作室,兩點一線,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
戴耘1990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附中,1995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調入深圳雕塑院,2016年任教于深圳大學,現為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雕塑公共藝術部主任。

起初,戴耘屬意的并不是雕塑專業而是油畫,但是在進入雕塑系以后,戴耘需要直接面對最原始的“物”,學習用泥巴塑形、用石頭雕刻,電焊、打木雕,這帶給戴耘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1995年,從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正是各種思想風起云涌的年代。來到深圳后,戴耘深深地感受到了深圳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具備的活力與勇氣。在這座城市里,他感受到了一種與熟悉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流行文化,這也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讓他開始探索更先鋒的藝術表達形式。
《生活在深圳》是戴耘2005年參加第一屆深港建筑雙年展時的作品,靈感來源于人們小時候玩的飛行棋。戴耘將城市生活中不同人的遭遇都融合在一盤棋里,展現都市人的人生百態,也呼應了“人生如棋”的主旨。在這件作品中,觀眾不僅是觀看者,也是參與者。“這件作品是具有互動性的,所以觀眾看了耳目一新”,正是有了觀眾的參與,這件作品變得更豐滿了。

《超女紀念碑》則是2006年10月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與戴耘合作創作的雕塑作品。當時“超級女聲”正火,每個人只要年滿18歲就能報名,勝者由觀眾投票選出,這讓戴耘看見了一種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的覺醒。這件作品引發了不少爭議,戴耘表示:“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紀念碑都是給英雄人物立的。不過在我看來,為平民立紀念碑的行為,恰好是代表了一種新興力量的崛起,一種新的文化訴求的蘇醒。”
同一時期還誕生了另一件戴耘的代表作《奔馳車》,是一輛由紅磚制作而成的奔馳汽車。作品在上海展出時,戴耘還請來了一位時裝模特配合展出。“汽車”則是可以打開門坐進去的。“2006年,國家經濟飛速發展,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去展現消費文化和商品文化對大眾的影響和刺激。”戴耘說。
在堆積如山的紅磚和水磨石旁,戴耘席地而坐,堅硬的石材在他的手中被仔細打磨,注入靈魂。戴耘始終認為,藝術家不需要迎合觀眾,只要將藝術做到極致,觀眾自會理解。

日復一日地打磨水磨石,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但對于戴耘來說,這恰好是一種對人心性的磨煉,就像中國的一句老話“鐵杵磨成針”。
在創作的過程中,戴耘會保留水磨石上小的孔洞和裂縫,他認為,這是“物”本身的呼吸。“當你去撫摸它的時候,會發現它非常光滑規整,甚至像是玉石那樣。但我也不會讓它真的那樣(完美無缺),我還是想保留這個‘物’本身生命的痕跡。”戴耘說。
在戴耘的作品中,一磚一瓦不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印記,承載著城市化進程中個體與集體的記憶。他用這些日常的、普通的材料構建出一個個富有深意的藝術作品,訴說著深圳的歷史變遷,承載著城市特有的時代精神。

(部分圖片來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