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停擺刷新歷史紀錄,
地方選舉共和黨全線潰敗,
美聯儲釋放鷹派信號,
特朗普面臨二次執政以來
最嚴峻國內挑戰。

▲圖源:IC photo
當地時間11月5日,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36天,打破了停擺35天的歷史紀錄,成為美國史上最長政府停擺。這場政治僵局正給美國經濟和社會民生帶來日益嚴重的沖擊。
而就在此前一天的地方選舉中,民主黨在紐約市市長、新澤西州州長和弗吉尼亞州州長這三場關鍵選舉中全線告捷,共和黨遭遇全面挫敗。
與此同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鷹派信號,表示12月再次降息并非“板上釘釘”,政府持續停擺導致的經濟數據缺失,讓美聯儲在政策決策上更加謹慎,這也給持續呼吁降息的特朗普帶來額外壓力。
政府停擺創紀錄
美國聯邦政府此輪停擺始于10月1日。截至11月5日,參議院已第14次未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導致停擺僵局持續不斷。

▲當地時間2025年11月4日,美國華盛頓,美國國會參議院以54票對44票的結果,再次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圖源:IC photo
據分析師估計,政府停擺每周給美國經濟造成約150億美元的損失。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指出,根據停擺持續時間,預計今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將下降一至兩個百分點。
民生領域受到的影響尤為直接。由于資金耗盡,美國聯邦食品救濟項目“補充營養援助計劃”已停止發放救濟金,這是該計劃設立60年來首次停發救濟金。
交通領域也面臨嚴重問題。由于包括空中交通管制員在內的數萬名聯邦雇員領不到工資而被迫休假,美國大量航班被取消或延誤。美國交通部長達菲警告,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員再領不到工資,將會看到大規模空中交通混亂。

▲圖源:IC photo
此次停擺已成為美國政治極化的一大象征。與2018年政府停擺時不同,特朗普此次拒絕與民主黨人談判。兩黨圍繞臨時撥款法案的主要爭議在于醫保福利開支。美國《平價醫療法案》規定醫保2026年度參保登記于11月1日啟動,由于兩黨未能就相關政府補貼達成一致,保險公司已開始大幅上調年度保費。
在政府停擺期間,兩黨繼續相互攻擊。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數千萬低收入民眾急需的救濟金只有在激進左翼民主黨人給政府開門之后才能發放。而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則指責共和黨人應該為明年飆升的醫保價格負責。
民主黨選舉逆轉
正值聯邦政府停擺創下紀錄之際,特朗普和共和黨在11月4日的地方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敗。
民主黨在紐約市市長、新澤西州州長和弗吉尼亞州州長這三場關鍵選舉中全線告捷。這三場關鍵選舉的結果被視為2026年中期選舉的重要風向標,預示著民主黨有能力在明年的中期選舉和2028年總統選舉中卷土重來。

▲贏得選舉,90后馬姆達尼成為美國紐約市史上首位印度裔市長。圖源:IC photo
在紐約市市長選舉中,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佐赫蘭·馬姆達尼以50.4%的得票率當選,他將成為紐約市歷史上第一個穆斯林市長、第一個南亞裔市長、第一個出生在非洲的市長,也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年輕的紐約市市長。

▲米基·謝里爾當選美國新澤西州州長。圖源:IC photo
在新澤西州,民主黨眾議員米基·謝里爾以13個百分點的顯著優勢戰勝共和黨候選人。在弗吉尼亞州,民主黨候選人阿比蓋爾·斯潘伯格以15個百分點的巨大優勢獲勝,成為該州首位女性州長。
選舉結果不僅折射出選民對共和黨執政的不滿情緒,也為特朗普明年的中期選舉敲響了警鐘。此次選舉潰敗不僅暴露了共和黨內部的政治危機,更將直接加劇對特朗普領導力的信任危機。若任其發酵,特朗普的執政基礎將被嚴重動搖,甚至可能在中期選舉前就陷入“跛腳鴨”的尷尬境地。

圖源:IC photo
美聯儲意外放鷹
在政府停擺導致經濟數據缺失的背景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最新釋放了鷹派信號,表示12月再次降息并非“板上釘釘”。
鮑威爾在美聯儲最近的一次貨幣政策會議后表示,FOMC內部存在“強烈分歧”,“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或許應該至少等待一個周期”,因此,12月降息“遠未板上釘釘”。政府停擺導致的經濟數據缺失是美聯儲謹慎的重要原因。
鮑威爾認為,“私營部門數據不能取代政府統計數據,在政府停擺期間,美聯儲不太可能對經濟有非常細致的了解”。受鮑威爾鷹派言論的影響,交易員下調對美聯儲12月降息的押注,預計降息概率從近100%降至65%左右。
美聯儲面臨的困境體現了政府停擺對美國經濟政策制定的負面影響。在缺乏關鍵經濟數據的情況下,美聯儲難以準確判斷經濟狀況,從而無法做出恰當的政策決策。
近期,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持續承壓,短期利率指標SOFR一度大幅飆升,市場資金面異常緊張,股票市場出現回調。債券市場同樣低迷,美債收益率上行。這一系列狀況給一直呼吁降息以支撐經濟的特朗普政府帶來了顯著壓力。
對華政策務實調整
面對國內創紀錄的政府停擺、選舉潰敗與美聯儲政策壓力形成的多重壓力,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出現務實調整。
在結束釜山中美元首會晤后,回到國內的特朗普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專訪時一改往日強硬姿態。他說,“這是一個競爭極為激烈的世界,中國和美國之間尤其是這樣,與其只是把他們(中國)打敗,不如與他們(中國)攜手共事,這樣我們可以變得更強大、更出色、更有力。”
面對國內頻出的狀況與日增的中期選舉壓力,特朗普集中精力“攘外必先安內”也是形勢所迫。正因如此,當對華持續施壓未能見效甚至遭到反噬后,他轉而打出了一張緩和牌。畢竟,此時調轉路線,主動對華示好,可以把市場和商界穩住,拉攏中間派選民,也算是特朗普給自己爭取點喘息的空間。
統籌丨胡 文
作者丨鄭創彬
編輯丨梁 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