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示范區作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和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的核心平臺,對供應鏈運營人才提出了迫切的差異化需求。面對育人過程與產業需求脫節、傳統培養目標與數智技能需求不匹配、學生本地化適配能力不足等深層次難題,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青島幼師高專”)商貿學院探索構建“產教共生、區校協同”供應鏈運營專業群育人模式,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將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為上合示范區量身定制高素質供應鏈運營人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務上合的“青幼方案”。
一、破題產教痛點,構建“共生協同”新生態
產教融合機制的碎片化是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瓶頸。針對校企、區域協同深度不足,育人過程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青島幼師高專基于共生教育理論,創新確立“三方引領、區校協同”產教育人機制。學校攜手上合數智物流與供應鏈產教融合共同體、青島上合跨境電商產業園產教聯合體(“兩體”)搭建協同平臺,依托數智物流研究院、上合供應鏈產業學院(“兩院”)打造創新引擎。由供應鏈行業專家、職教專家、學校骨干組成的跨領域專家組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載體支撐實踐、專家保障質量”的產教共生格局,為精準對接上合產業需求筑牢根基。
二、錨定產業前沿,打造“四維三層”新范式
面對數智化轉型下供應鏈人才定位模糊、培養目標與復合型技能需求不匹配的挑戰,學校以四鏈融通為導向,確立“懂供應鏈管理、善全流程協同、精數智應用”的數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構建以職業能力模塊為導向的“四維支撐、三層貫通”專業群課程體系,該體系設置數字貿易服務、采購與供應商管理、跨境電商運營、智能倉儲四大能力模塊,既獨立支撐崗位專精,又通過數智化主線交叉融合,形成“專而精、通而融”的能力基座。配套“基礎筑牢—核心深化—拓展延伸”三層遞進式課程,基礎課程夯實通用理論與區域適配性,核心課程實施“必修+選修”機制確保崗位專精與“1+X”復合能力,拓展課程延伸跨崗位能力,實現能力閉環,彰顯區校協同培養特色。
三、深耕上合實景,鍛造“數字工匠”新能力
為破解培養環境與區域產業實景脫節、學生本地化適配能力不足的難題,學校實施“名匠名師引領、階段遞進鑄能”的供應鏈數字工匠培養模式。引進全國技術能手、行業骨干打造匠師協同團隊,并設計“理論筑基—專項精進—崗位實踐—創新發展”四階段遞進培養路徑:學校主導打牢根基,企業深度參與強化專項實操,校企共研提升實戰攻堅能力,企業導師全程實訓培育創新素養,最終實現“學徒—準員工—數字工匠”的能力躍升。同時,精心構建“上合實景浸潤”育人環境:通過建設上合特色商品展示館、非遺手造館實現“場景共建”;聯合企業開發案例庫、開展“訂單式教學”實現“過程共融”;開設特色課程、開展上合組織國家留學生“邂逅上合”活動實現“文化共感”,培育學生扎根上合、服務發展的認同感與軟實力。
四、彰顯賦能成效,鑄就“上合范式”新標桿
“產教共生、區校協同”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服務上合示范區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牽頭成立兩大產教融合平臺,與海爾、新華錦等50余家企業深度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孵化12支跨境直播團隊,帶動本地假發、智能家電等特色產業銷售額增長,輸出復合型人才200余名,助力“中國制造”出海。模式被省內多所高職院校借鑒,教學資源與標準被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高校引進,構建覆蓋5國2洲的產教融合生態圈;創新實踐獲《農民日報》《經濟日報》專題報道,服務區域發展示范效應顯著。
青島幼師高專“產教共生、區校協同”供應鏈運營專業群育人模式,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核心,通過機制聚力協同化、目標定位精準化、課程體系模塊化、培養路徑遞進化、育人環境實景化的系統性創新,成功將上合示范區產業需求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數智化轉型要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這一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供應鏈運營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本地化適配能力,更為新時代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鑒的“上合方案”,持續為培育擔當“一帶一路”建設和上合組織發展重任的高素質數智工匠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