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支持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優勢和作用。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
●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
●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發表重要講話
●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們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香港、澳門也要注意練好內功,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發表重要講話
●要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
——2019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
●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2021年1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發表重要講話
●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創人才聚集效應。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發表重要講話
●各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區域,要根據高質量發展要求和自身特色,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協作,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進一步謀劃好、規劃好、落實好生態環保工作,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202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
——2023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
●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確保安全、順暢、舒適、智慧運行,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提供更好服務保障。
——2024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時強調
●新的起點上,希望中山大學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4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時強調
●要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琴澳居民“心聯通”,加快建成琴澳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把琴澳一體化提升到更高水平。持續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打造優質生活環境,為澳門同胞在此生活、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充分用好中央給予的各項支持政策,著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
——2024年1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視察時發表重要講話

珠江奔流,香江潮涌,濠江歡騰!
今天,全國人民的目光投向灣區、聚焦廣州——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主火炬即將熊熊燃起,一場令神州翹首以待的體育盛會將如約啟幕。
這是全運會史上的嶄新一頁——粵港澳三地同心偕行、聯手承辦,19座城市不負重托、不負期待。
這是全民共享的體育盛宴——中國氣派、嶺南風韻融于一體,競技魅力、人文風采交相輝映。

11月1日晚,15米巨型全運會吉祥物點亮珠江。
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璀璨舞臺——灣區心跳匯成同一頻率,“一國兩制”實踐成果充分彰顯。
鴻運當頭、應運而起、時通運泰!
共赴“灣區好運”,燃拼搏之火、振和鳴之音、耀奮進之光。
共赴“灣區好運”,品讀新彩廣州的活力升騰,觸摸魅力灣區的生機無限,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氣象萬千。

廣州塔一帶珠江美景。
?灣區辦好運 ?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
以體育之名,繪灣區新景。辦好本屆全運會,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交給粵港澳三地的重大政治任務,是生動展示大灣區建設成果的重要契機。
聚焦賽事——
會徽與吉祥物廣納民意,每一筆勾勒都是三地同心的印記;賽事安排“廣東為主、港澳優先”,每一處考量都體現城市特色與群眾喜好;首次實現跨境賽事“無感通關”,“粵港澳路路通”有了具象表達……從場館共建到人才共育,從賽事合辦到產業共興,三地協同辦賽,讓硬聯通提速、軟聯通加碼、心聯通深化。

廣州夜景。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
著眼廣州——
老場館煥然一新,精致街區“盛裝”以待;“無廢全運”行動扎實推進,“碳中和賽事”承諾擲地有聲;體育與文旅“跨界握手”,消費市場活力涌動……辦賽事就是辦城市。廣州正以盛會之窗,呈現最深沉的底蘊、最年輕的律動。
匠心獨“運”、時至運來。灣區辦好運,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征程中的一次莊嚴檢閱。當“十五運”的火種與“十五五”的藍圖如期相遇,三地注定在全運會史上留下深刻的灣區印記,寫下濃墨重彩的生動篇章。

11月2日,火種護衛在融火儀式上展示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盞火種燈。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發展有好運?
好運,蘊含機遇、象征美好。
發展之運,深植于實干沃土,迸發于奮進征程,是時間與實踐在歷史坐標上的必然交匯。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這片熱土以不足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GDP突破14萬億元大關,不僅是體量的進階,更是質量的躍升。
向融而行——港珠澳大橋臥波、深中通道“潛海”、黃茅海跨海通道“飛架”,“軌道上的大灣區”呼嘯而來;琴澳一體化格局初顯,前海金融和法律資源加速集聚,南沙開發建設加力提速,河套精耕細作“創新沃土”,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成效明顯……蹄疾步穩,拔節向上。這份“好運”,始于逢山開路的干勁,成于硬核實力的積淀。

深中通道。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鄭洪達 王鈺舜 顧展旭 王文宇
向新勇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躍居全球榜首,大灣區發明專利量增速領跑全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密集落子,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勇挑大梁……產業融合碩果累累,新興產業聚勢騰飛。這份“好運”,是搶抓風口的敏銳,是制勝未來的遠見。

廣州實驗室航拍圖。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
向高攀升——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北上”港澳單牌車突破700萬輛次、“跨境理財通”“港澳藥械通”相繼落地到262項“灣區標準”聯合發布,規則銜接走深走實,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要素流動持續提速。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更開放的姿態,向“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邁進。這份“好運”,源于胸懷天下的格局,成于勇立潮頭的魄力。
時運亨通,“運”轉自如。當奮進的足音叩響機遇的門鈴,這片熱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一個朝氣蓬勃的世界級城市群正以昂揚之姿屹立于南海之濱。
?人人行好運?
行運,粵語中“走運”之意。
喜事盈門、好運連連,這是每個人心中所盼。共享發展、改善民生,本就是大灣區發展的根本旨歸。

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上駛過(2025年10月19日)。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今日之灣區,青山含翠、藍天如洗,城鄉擁綠、四時皆景。宜居宜業宜游,讓舒心與愜意浸潤每個晨昏、溫暖每處燈火。
今日之灣區,職業資格互認、醫療服務銜接、教育合作密切、旅游雙向奔赴、就業創業共振……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讓這片土地前程廣闊。
今日之灣區,情感相連、文脈相親、精神共鳴。從灣區文藝精品美美與共、燃動全球,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人文灣區”正演奏著迷人的交響。
時來運轉,人悅心安。當“人人行好運”從愿景照進現實,當大灣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片土地便有了最核心的競爭力、最持久的吸引力。

廣州城區。 圖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南海之濱,激情飛揚;珠江之畔,活力澎湃。
當健兒入場、當國歌奏響、當歡呼回蕩,“灣區好運”大幕拉開,灣區風采絢麗綻放。
灣區好運,是今日中國的生動注腳,亦是通向未來的壯闊序章。
珠江碧水,香江清風,濠江燈火。它們將見證——灣區好運,綿延流長;中國活力,生生不息!(廣 言)
【大灣區之路】
2015年
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首次提出“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2016年
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2017年
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簽署儀式。
2018年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正式通車。
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2019年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4月2日,南沙大橋正式通車。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投入使用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
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
7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0年
3月18日,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旅檢區域正式移交給澳門特區政府,適用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實施管轄。
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官方網站發布《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復(發改基礎〔2020〕1238號)》,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
8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的決定》。
9月27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式開工。
11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期工程開工。
2021年
4月16日,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進口的首個藥品和首個醫療器械運抵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大灣區患者服務。
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發布。
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
12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
2022年
6月14日,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發布。
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7月6日,廣東省司法廳為4名港澳律師頒發了首批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書,他們成為全國首批獲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粵港澳大灣區律師。
2023年
1月1日0時20分,“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后的首輛澳門機動車正式駛入廣東。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視察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7月1日,“港車北上”政策正式實施。
8月8日,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
2024年
1月30日,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
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
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這是繼港珠澳大橋后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
12月11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交通網絡再添“關鍵一橫”。
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5年
3月1日,香港啟德體育園正式開幕。啟德體育園是十五運會香港賽區主會場。
5月8日,十五運會首個群眾賽事活動定向項目決賽舉辦。
10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在廣州南沙科考碼頭“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旁舉行。
出品:許芳、柳劍能
策劃:趙東方、邱敏、黃頌豪
執行:湯新穎、何超、徐錦昆
統籌:張毓、王晨陽
設計統籌:王紫鳳
封面標題題字:陳秋明
手繪插畫:王紫鳳、曾鴻悅、黃思勤、劉贊文(部分素材提供:涂曉彬、肖慧君)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
資料整理:王晨陽、張毓、占豪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