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蔡達菁)第十五屆全運會公路自行車女子個人賽9日上午在珠海博物館鳴槍開賽,101名運動員在全程138.7公里的賽道上展開角逐。這是繼8日男子個人賽后,全運會公路自行車項目連續第二天在大灣區舉行,兩場賽事采用不同賽道設計和通關模式,展現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創新的協同辦賽智慧。
8日舉行的男子個人賽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賽事,104名運動員在全程231.8公里的賽道上6次穿越粵港澳三地口岸。賽道覆蓋珠海、澳門、香港及橫琴,途經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經北大嶼山公路抵達迪士尼樂園后折返,再經大橋前往橫琴后返回珠海,創下全運會史上賽道最長、跨境次數最多的紀錄。經過5小時17分05秒的角逐,山東隊劉志城奪得金牌。
這場歷史性賽事的成功舉辦,得益于粵港澳三地在通關機制上的重大創新。三地采用“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模式,出入境管理部門聯動推出“一地驗放,三方互認”機制,開創了“口岸就是賽道”的全新模式。
據了解,為實現“無感通關”,參賽選手賽前均完成人臉、指紋和RFID射頻核驗,佩戴裝有芯片的“無感通關手環”,每輛自行車及車隊車輛均安裝定位系統。賽事進行時,粵港、粵澳分界線處架設無線射頻識別系統,配合無人機、電子圍欄、北斗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選手定位信息實時傳輸,確保運動員以約40公里時速快速通關,全程無需停車接受查驗,真正實現“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9日舉行的女子個人賽則采用了不同的賽道設計,賽事全程138.7公里,選手從珠海博物館出發,經26公里抵達橫琴,環島4圈共86公里后返回珠海博物館沖線,全程在珠海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進行,充分展現了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成果。上屆全運會冠軍香港隊李思穎成功衛冕。
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從制度銜接到規則對接,全運會公路自行車賽的成功舉辦,展現了粵港澳三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深化合作的決心和能力。此次賽事中積累的“一地驗放、三方互認”等實踐經驗,為大灣區未來在其他跨境事務的協調合作上提供了有益借鑒,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同心同向、協同共進”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