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美國政府停擺風波導致市場流動性緊缺等原因,全球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場AI概念股的集體“滑鐵盧”。

▲11月5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英偉達市值一夜蒸發1.4萬億元。圖源:IC photo
美股“七巨頭”中除蘋果外集體重挫,市值蒸發近萬億美元。
日韓股市緊隨其后,韓國KOSPI指數跌幅一度超過6%,觸發量化交易熔斷機制。
在這場全球性拋售中,一個尖銳問題浮出水面——美股的AI泡沫是否即將破裂?
科技巨頭構建資本同盟
盡管美國經濟面臨通脹壓力與增長放緩的嚴峻挑戰,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在下滑,但以科技“七巨頭”為代表的美股市場卻展現出強勁韌性,受到全球資金的追捧而不斷上漲。這背后,是一個由資本深度綁定所構筑的萬億美元級閉環系統在默默支撐。

圖源:IC photo
OpenAI作為這一系統的核心節點,其估值已突破5000億美元,超越SpaceX成為全球最大初創企業。關鍵不在于其獨立盈利能力,而在于其與英偉達、AMD、甲骨文、軟銀等巨頭達成的超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與芯片協議。這些協議在科技巨頭間構建起一個資本同盟,通過相互投資與內部訂單,將支出轉化為彼此的收入,形成閉環循環。
盡管這一模式在透明度與可持續性上備受爭議,但它確實在短期內實現了業績增長與估值消化。
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依賴外部融資的模式不同,當前AI生態建立在巨頭之間的資本內部循環之上。
OpenAI、英偉達與甲骨文等企業通過協議互鎖,在賬面上放大收入規模,盡管這可能掩蓋真實盈利水平,卻為AI研發提供了持續的資金流。
美聯儲寬松“續命”箭在弦上
科技巨頭間的資本同盟構建了內部的商業邏輯,而這一閉環的運轉,同樣離不開外部寬松的貨幣環境。
當前,美國國內的產業空心化現象已非常嚴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衡。盡管特朗普多次提及制造業回流,但制造業重建面臨著供應鏈、成本與人才等多重制約。因此,持續推動科技突破,特別是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成為維持美國經濟競爭力和美元信用體系的關鍵。

圖源:IC photo
當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與科技敘事高度綁定。
在美國政府停擺事件發生之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公開場合表態,將于12月1日停止縮減央行資產負債表。這表明,美聯儲正為可能出現的市場壓力做好預案。若經濟或金融環境出現波動,美聯儲將隨時準備重啟量化寬松,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這意味著,新一輪貨幣寬松支持已經蓄勢待發、箭在弦上。在人工智能被視為美國未來增長核心動力的今天,美聯儲的政策轉向,無疑將為AI領域的資本投入和技術敘事提供重要的流動性支持。
事實上,歷史上每當美國經濟面臨壓力,寬松政策總會流向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聯儲通過量化寬松推動了頁巖氣革命。2020年疫情中,又通過無限量寬松托起科技股牛市。如今,AI被視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核心,其估值泡沫與美元信用體系的維系密不可分。只要美聯儲按下擴表的“水龍頭”,AI敘事就仍有空間。
能否與產業融合是關鍵
然而,這并不代表著美股科技巨頭就沒有估值泡沫。事實上,判斷AI是否存在泡沫,關鍵在于觀察其能否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能否切實提升勞動生產率,并最終轉化為實實在在生產力的提升。

圖源:圖蟲創意
當前美國AI投資似乎更熱衷于追逐算力競賽,而非真正服務于產業需求。這種技術堆疊傾向,正在引發市場對行業健康度的擔憂。尤其是美股一些明星企業估值高企,如果它們描繪的藍圖長期無法在工廠、醫院或農場等實體落地,那么眼前的繁榮或許只是資本的自嗨。
特別要考慮到,當下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占比已降至10%左右,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下,如果AI發展繼續脫實向虛,僅靠算力擴張難以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科技與制造本應相互成就,但若二者始終難以有效對接,美股AI的熱潮終將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
相比之下,盡管受到美國的科技封鎖,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醫療等領域,AI技術正逐步融入生產流程,開始切實提升效率并催生新的市場需求。中國的AI發展思路更注重通過技術賦能推動產業升級。
今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方向。文件提出要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并設定了到2030年我國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90%的具體目標。顯然,中國“AI+產業”的發展模式,使得技術應用能夠直接服務于實體經濟需求,形成了技術與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
AI技術是否真正創造了價值,并不在于模型參數有多少、算力指標有多快,而在于它是否讓工廠的流水線運轉得更順暢,能否讓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高效。
AI的未來,最終要回答一個最樸素的問題:它究竟為實體經濟帶來了怎樣的改變?這不僅是擺在美股投資者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成色的一次深度拷問。
而中美兩國選擇的不同路徑,也將迎來各自不同的未來。
統籌丨胡 文
作者丨鄭創彬
編輯丨梁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