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第一大省的經濟數據,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當經濟增速低于全國水平和部分同為經濟大省的兄弟省份時,總會有一些質疑聲音出現,甚至借機唱衰。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經濟增長4.1%,低于全國5.2%的增速,但好于去年同期3.4%和全年3.5%的增速。
對此,到底該怎樣正確看待?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中,為我們提供了看待廣東經濟數據的正確方法——“你們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穩居首位。塊頭這么大,這樣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塊增量了,廣東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
“廣東要和自己比”,一語勝千言,不僅幫助我們廓清思想迷霧,更為廣東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注入強大信心和強勁動力。
(一)
和自己比,才能更精準地衡量經濟增長的實際含金量。
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2021年至2024年連續跨越12萬億、13萬億、14萬億臺階。這本身就是廣東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最佳注解。
而隨著經濟規模持續增大,廣東現在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相當于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來之不易,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這個時候,若和其他省份做橫向對比,單純的增速已失去核心參考意義。和自己的歷史數據比,才能更準確評判廣東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比如,通過歷年GDP增量、財政收入結構、新增就業人數等數據對比,清晰判斷廣東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再比如,通過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規上工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占比、高技術產業占比的不斷提升,看到廣東發展質量的實質性進步,直觀感受產業升級的成效。
一句話,和自己比,才能更清楚看清自己,避免被單純增速數字所誤導。
(二)
和自己比,才能更好保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
廣東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先行一步,抓住了時間窗口,用好了政策紅利,率先發展起來,實現經濟快速騰飛,但也較早遇到發展中、轉型中的難題,也較早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歷史必然,也是歷史使命。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是從“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的發展,是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邁進。
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改變發展慣性殊為不易,高質量發展之路注定充滿艱辛。特別是當發展面臨風險挑戰、下行壓力較大時,尤其需要保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否則,就有可能重回粗放型發展模式,急功近利地追求數量增長、忽視質量提升。
當前,廣東正處在爬坡過坎、動能轉換的過渡期,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疊加碰頭,面臨的困難比較多。和自己比,才不會迷惘,才會更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勇氣和定力。
(三)
和自己比,才能更堅定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
廣東很多發展指標全國第一、全國領先,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但也有一些長期想解決但依然存在的短板弱項、一直想打破卻仍舊卡脖子的瓶頸問題。
如果只看經濟總量,這些短板弱項和瓶頸問題很容易被忽視、被掩蓋;如果與其他省份橫向比,也很難找到和廣東體量、城鄉差異、產業結構完全匹配的參照對象,照搬他人經驗解決自身問題往往也難以奏效。
和自己比,有助于聚焦自身短板,實現精準突破,而非在和其他地區的盲目對比中偏離解決自身問題的重心。比如,廣東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抓手,著力補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最大短板,通過對比近年來縣域經濟增速與全省平均增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變化,能夠比較直觀地看到“百千萬工程”的成效。
在和自己的比較中看清問題、堅定信心,進而集中力量打破瓶頸、補上短板,才能推動發展從“總量領先”向“全域優質”轉變。
(四)
和自己比,才能更有動力解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新課題。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同時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上升,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
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后,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壓力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項,人口結構變化給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提出了新課題。
誰來率先解答這些新課題?廣東。
一是因為廣東被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厚望,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必須堅定扛起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責任擔當;二是因為廣東處在“兩個前沿”風口浪尖,“春江水暖鴨先知”,也較早會遇到這些躲不過的課題。
解答這些課題,不需要和別人比,關鍵是和自己比,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奮進姿態,在重點領域、重要賽道發力突破,為全國探索更多新鮮經驗、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五)
和自己比,不是完全不和別人比,仍需取各地之長、學各地之優、創廣東之新。
當前,中國式現代化正全面發力、縱深推進,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廣東既要和自己縱向比,每年都要看進步的幅度、改進的速度,看有沒有整體性提升和局部性飛躍;也要和別人橫向比,比決心、比干勁,比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膽識和能力。
“比”是基礎,只有在比較中認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明確目標、找準方向、迎頭趕上。和別人比,就是要對標找差,善于學習借鑒先進地區、行業標桿的好理念、好經驗、好做法,積極復制推廣有典型性、引領性、示范性的辦法舉措。
古人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和別人比,不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更不能受別人影響而自亂方寸。和自己比,是涵養理性發展的成熟心態,是不糾結于一時的增速高低,是為了戰勝“先行一步的挑戰”,克服“成長中的煩惱”,率先走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門,開啟新的成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