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3日訊(記者 李惠嫻)早上6時,天才微微亮,張澤源已經背著“小海豚”背包出發了。
跟著中山大學的接駁車前往光明國際馬術中心(以下簡稱“馬術中心”)后,張澤源在“志愿者之家”簡單吃過早餐,隨即與其他志愿者會合,投入到一天的十五運會志愿籌備工作當中,這是張澤源再尋常不過的一天。
不尋常的是,張澤源是中山大學馬術賽事志愿服務220名志愿者中唯一一名博士生。一年前,張澤源正式成為十五運會志愿者的一員,她從昆蟲研究的實驗室走到了馬術賽場的志愿崗位上。

張澤源和“小海豚”合照。
為何一名博士生會如此熱衷于志愿服務?在科研工作和志愿服務中,她又是怎么平衡的?近日,記者對話了這位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小海豚”,聆聽“志愿”“青春”與“科研”交疊流動的故事。
她是一只“小海豚”

張澤源參加志愿者宣講技能大賽。
隨著十五運會多項賽事的逐步推進,光明區也推出多個志愿相關活動為這場體育盛會助力造勢。在其中的“志愿V光 聲動全運”2025年光明區志愿者宣講技能大賽上,張澤源憑借真摯的志愿敘事獲得亞軍,現場很多人親切地稱呼她為“博士姐姐”。
那個在鏡頭下大方、美麗的“博士姐姐”,從屏幕中走出來,成為了一名真誠、具體、生動的“小海豚”。

張澤源的志愿者證件和她領到的“小海豚”周邊。
張澤源,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同時還是一名中共黨員。目前她正在擔任十五運會馬術項目的志愿者,服務崗位是志愿者處,并派駐在競賽處擔任小隊長。

正在進行科研工作的張澤源。
原本張澤源日常有著極其規律的生活節奏,她白天推進科研計劃,晚上處理數據、研讀文獻,是嚴格的“每月計劃每周計劃每日計劃者”,在報名成為十五運會志愿者后,她依舊嚴謹規劃并忙碌著科研工作。
如何保持如此高能量的生活節奏?張澤源表示,“我只是在我能力范圍內盡量做好志愿服務和科研工作。”她對每一件事都秉持盡力的態度,希望在各方面找到最舒服的推進方式。并且,“成為志愿者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情。”張澤源說。
在張澤源看來,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盛事,更是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風貌的重要平臺。“我希望用最專業的服務和最飽滿的熱情,迎接八方來客,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張澤源說。
科研與志愿“雙向”賦能

張澤源(右一)和其他馬術志愿者小伙伴。
目前,張澤源承擔著十五運會馬術項目多方面的志愿工作。她每兩天前往一次馬術中心,與另外三名競賽處小隊長王乙茜、高志偉、莫崇森完成競賽處志愿者的工作日程排表等工作。同時,作為志愿者處的一員,她也盡己所能為其他“小海豚”提供支持,日常服務工作包括發餐、制作“小海豚”徽章等。此外,她還經常用相機抓拍“小海豚”志愿服務的精彩瞬間,希望讓“志愿者之家”更添暖心氛圍。

張澤源制作的生日賀卡。
更為貼心的是,張澤源曾為14位“小海豚”策劃過一場特別的生日會,這也成為她十分珍貴的一次回憶。當晚,她和同學們精心為9月生日的“小海豚”制作了生日賀卡。“小海豚”圍坐在一起,彼此攀談、齊聲歡唱、笑聲不斷,張澤源的心里暖暖的。“我看到220名中大‘小海豚’上下同心,我們共同支持、參與全運會,度過了非常美好的一個晚上,我想這也是全運會‘同心同運’精神的另一種體現。”張澤源回憶道。
“對我來說,做志愿是補充能量和凈化磁場的過程。”日復一日,張澤源在做志愿過程中也認識到了越來越多像曹芮、盧彥詢一樣的好朋友,并和他們交流、學習,內心的能量也在慢慢積攢、充沛。
那些埋頭在實驗室里的生活,被志愿照亮,讓平淡的時間因為奉獻、勞動有了新的溫度和能量。“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的日常其實總是在實驗室與數據、公式為伴,但在志愿服務中鍛煉出來的溝通能力和抗壓能力都成為了學業上的助力。”張澤源回憶,有時遇到某些技術難題時,會在做志愿的某個瞬間突然就有了頭緒和靈感。
同樣,科研能力也為志愿工作賦能增效。在擔任馬術比賽志愿者期間,她借鑒科研項目中的管理思路,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提前梳理志愿任務清單、做好人員與流程的協調部署,休息時也會見縫插針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線上處理部分的科研工作。
志愿正在成為光明的“窗口”
“我覺得挺驕傲的!”張澤源分享了一段她志愿服務印象最深的經歷。
她在2025U20亞洲杯足球賽賽場上擔任引導志愿者時,曾遇到過一位外國友人。由于語言不通,他正焦急地尋找進場號,張澤源試著用簡單的英語,搭配手勢耐心引導,順利幫這位外國友人找到了進場號。引導完成后,張澤源準備轉身離開,外國友人忽然用生澀的中文對她說了一句:“謝謝,中國志愿者真好!”那一刻,張澤源內心由衷地感到驕傲。
“志愿服務的意義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是用善意跨越隔閡,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張澤源意識到。

十五運會深圳賽區中山大學賽會志愿服務隊合影。
志愿,正在成為外界認識一座城市的“窗口”。
眼下,光明被十五運會的熱烈氛圍包圍,各地觀眾正在匯聚而來,他們走進光明、體驗光明,光明也正在接住這波來自全國的流量,以更開放的姿態展現科學城的獨特魅力。張澤源也發現,近期十五運會的周邊元素已經悄悄“爬”滿了光明區的各個公園角落,她還特意打卡了虹橋公園內的十五運會小輪車比賽賽事點,感受體育盛會的熱烈氛圍。

虹橋公園外“小海豚”裝置。
“光明太美了,我未來會考慮留在光明區發展。”張澤源對于光明的好感并不止于生態,她敏銳地觀察到光明的人才發展現狀,很多她的師兄師姐都留在了光明工作、生活。她認為,這與光明區推出的人才補貼等扶持政策有關,她自己也正在留意光明區的相關政策情況。
從志愿服務傳遞城市溫度,到借賽事東風展現城市風貌,再到用貼心政策留住青年人才,光明正以更多元的姿態吸引著更多人,也讓越來越多像張澤源一樣的年輕人,愿意與光明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