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紅色沃土,山明水秀。這里,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
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梅州市視察期間來到雁洋鎮,走進葉劍英紀念園。在葉劍英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向葉劍英銅像敬獻花籃,參觀葉劍英生平事跡陳列。隨后,又參觀葉劍英故居。總書記強調,我們今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攢下的家底之上的。要結合黨史宣傳教育,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沒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黨的領導下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葉劍英紀念館展廳墻上,葉劍英元帥的這句樸實話語,深刻詮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謙遜的品格和堅如磐石的信仰。“矢志共產宏圖業,為花欣作落泥紅”,這兩句詩是葉劍英光輝一生的凝練概括,又何嘗不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打江山”“攢家底”的精神寫照。
鑒往知來,向史而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再次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全會后的廣東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葉劍英紀念園,再度身體力行引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從革命文化中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
牢記囑托,以史鑄魂。今日,羊城晚報·羊城派推出“紅色基因代代傳”系列報道,首篇走進葉劍英紀念園,聚焦這座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承的守正創新之舉,感悟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人格風范,從紅色史跡中探尋“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錨定“向哪里去”的奮進航標。
11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葉劍英紀念園。在葉劍英紀念館,習近平向葉劍英銅像敬獻花籃,參觀葉劍英生平事跡陳列。隨后,又參觀葉劍英故居。
紅色沃土,血脈流傳。13日,記者來到葉劍英紀念園,和園內絡繹不絕的游客一起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感受厚重的紅色文化。
讓記者感觸最深的是葉劍英紀念館展廳墻上的一句話:“沒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黨的領導下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
一語重千鈞,讓記者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情操、謙遜的品質、淡泊的態度,以及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延伸擴展
陳列空間更加大氣
據了解,葉劍英紀念園由葉劍英紀念館和葉劍英故居組成。今年1月,葉劍英紀念館完成改陳布展,以全新的面貌恢復對外開放。其中,展廳應用了多媒體、雕塑場景、全息影像、電子觸摸、智慧語音講解、AI高清修復等新技術,讓參觀者能夠全身心沉浸在紅色文化場景中,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走進葉劍英紀念館,葉劍英雕像巍然矗立,目光堅毅,令人肅然起敬。展廳內珍貴的文物、翔實的文獻、生動的歷史照片,配合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娓娓道來。
“我以前也來參觀過,感覺葉劍英紀念館全面升級后每個展廳更加大氣、順暢,內容也豐富了。非常好!”從潮汕來參觀的陳先生說。
據了解,1986年,葉劍英逝世后,梅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了葉劍英故居;1987年7月,在葉劍英故居的左側動工興建葉劍英紀念館,并于1989年10月22日竣工開館。2005年,在原葉劍英紀念館的基礎上建設葉劍英紀念園,于2007年5月13日開園。2023年12月5日起,葉劍英紀念館閉館進行改陳布展施工,全面升級后的展館于2025年1月21日恢復對外開放。
“升級改造后的葉劍英紀念館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展陳面積2230平方米,動線長度420米,展品數量對比原展陳增加一倍以上。”葉劍英紀念園管理局辦公室主任羅振鋒介紹說,這次的改陳布展認真學習借鑒了國內優秀場館的經驗做法,堅持嚴肅務實、厲行節約、綠色辦展的原則,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抓好項目實施。在展陳定位方面,展館整體色彩定位以“走向輝煌”為理念,生動講述葉劍英同志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數次力挽狂瀾,為新中國作出的卓越貢獻。在展陳空間方面,圍繞打造國內一流場館的總體要求,通過整合建筑空間、調整展廳結構、優化參觀流線和增設無障礙電梯等設施設備,全面升級陳列空間。
增加文物
展品實物更多更寶貴
據了解,葉劍英紀念館升級后,新展陳面積比原來增加近600平方米,共展出雕塑14座、圖表24幅、視頻15段、場景25處,展出文物由91件(套)增至330件(套),其中,新增了葉劍英獲得的3枚一級勛章和入黨調查親筆說明等重要文物和史料。
“法國留學生熊銳同志代表組織和我談話,談后許久沒有回信,經過打聽,說熊銳及其他人認為葉優秀,可以考慮吸收入黨……”在第一展廳的墻上,記者看到了葉劍英就入黨問題給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回信內容。這份入黨調查親筆說明是葉劍英紀念館升級后新增的史料。
葉劍英獲得的3枚一級勛章也是新增文物。展柜內紅色底座的盒子上,安放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3枚寶貴的一級勛章講述了葉劍英為革命和國家建設做出的卓越貢獻。
精準提升
主題內涵更加豐富
改陳布展后,葉劍英同志生平事跡陳列以“矢志共產宏圖業”為主題,由“上下求索,立得報國志”“舉義建軍,迎難擎紅旗”“浴血長征,忠誠破險局”“輾轉奔波,抗日御外侮”“北戰南征,建功新偉業”“訓研強軍,為國鑄利劍”“力挽狂瀾,大地又回春”“推動改革,致力現代化”“風范長存,功勛耀千秋”九個部分組成。
據介紹,為精心編制大綱和版式稿,葉劍英紀念園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嚴格根據中央權威文獻和有關文件精神,邀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葉劍英傳》編寫組成員、廣東省黨史專家及業內人士參與改陳布展大綱編寫工作。
經過多次征求意見、召開論證會和數百次細節的打磨修改,形成了《矢志共產宏圖業——葉劍英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大綱和版式稿。文稿重點對葉劍英各個歷史時期的貢獻進行系統梳理,著重展示葉劍英在“護衛孫中山脫險”“策應南昌起義、領導廣州起義”“挫敗張國燾分裂陰謀”“粉碎‘四人幫’”等重要時間節點的功勛,全面準確完整地反映葉劍英一生的豐功偉績,做到準確把握主題主線、恰如其分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注重細節
體驗感受更加深刻
升級后的葉劍英紀念館更加注重細節。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展陳細節方面,高度重視做好葉劍英文物藏品的閉環管理工作,詳細標注解讀歷史照片、珍貴文獻和文物,特別定制一級文物展現方式,達到見人見物見精神的展示效果。
在展廳墻上,兩封《葉劍英給葉選寧、錢鈴戈的信》特別引人注目,很多前來參觀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放慢腳步,仔細閱讀書信內容,并被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父子之愛、家國之情所感動。
這兩封家書都寫于1970年。當時,葉劍英之子葉選寧在天津農場勞動致殘,父子分隔兩地,葉劍英聞訊后十分焦急。當年5月,他寫信鼓勵葉選寧:“爸的想法:如果腦、手不能兩全,還是保護腦。不讓在神經根上手術時傷及腦,這是關鍵。大丈夫一舌尚存,還可以鬧革命,何況全部身心健全,只差一只手,絕不氣餒。”另一封寫于當年6月的信中,葉帥談及女兒葉文珊入黨的想法,嚴肅而幽默地寫道:“她想爭取入黨,志氣可嘉。不過從她來信寫的字來看,‘鬼畫葫蘆’似的一片放蕩不羈,粗心大意的神情,活躍紙上,還得長期鍛煉才行。”
一紙紅色家書,滿腔家國情懷。家書透著革命先輩的家風家教,傳承了紅色基因、賡續了紅色血脈。
“葉帥致子女的一封封家書,正是這樣的生動教材——既有艱苦歲月中的革命樂觀主義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又有對后輩的諄諄教誨與深情期望。這些信箋,浸透著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與無私的胸懷,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什么是初心使命。”梅州黨史專家張志平說。
數字賦能
文化傳承更加鮮活
線上,微信掃碼,打開網頁,選擇葉劍英紀念館,馬上就可以進入VR體驗館。根據提示,可以全景式參觀每個展廳,部分章節、實物和視頻還可以點擊放大播放,便捷的方式讓游客不用到實地就可以一覽展陳全貌。
線下,展廳里聲光電結合,全息影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如展示的“策應南昌起義”環節,就是通過雕像和影像相結合,真實還原當時的情景。“挫敗張國燾陰謀”則以場景還原和雕塑,展示葉劍英在重大歷史關頭作出的貢獻。另外,游客也可以在任何一個展廳章節的節點,一鍵掃碼,通過智慧語音講解系統,詳細聽解革命歷史故事。
“有些老照片和影像資料采用了AI高清修復技術,修復后的照片、視頻更加清晰、美觀、鮮活,視覺體驗感更好。”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次葉劍英紀念館改陳布展,采用圖文展板、實物陳列、氛圍投影、雕塑創作、場景還原、藝術創作等手法組合表現人物生平事跡,讓展廳更具生動性和體驗感。
數字技術對還原紅色歷史場景,保存修復歷史影像資料,打造沉浸式、全景式的紅色文化體驗場所起到了重要作用。梅州是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市,現有在冊紅色革命舊址和紀念設施509處,其中重要革命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87處、重要革命歷史人物活動紀念地108處。葉劍英紀念園作為梅州的紅色地標,其在數字技術方面的運用也為蘇區梅州找到了范式。
矢志共產宏圖業
為花欣作落泥紅
“矢志共產宏圖業,為花欣作落泥紅。”這是葉帥一生的寫照。
從葉劍英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光輝的一生:投身革命,他寫道:“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抗日戰爭,他寫道:“將軍莫唱大刀頭,淪陷山河寸寸收。勒馬太行煙霧外,伊誰與我賦同仇。”經歷考驗,他寫道:“彩筆凌云畫溢思,虛心勁節是吾師。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國家建設,他寫道:“歲除四化即開端,萬馬奔騰途路艱。望有佳音傳海外,金邊臺北德黑蘭。”勉勵客家兒女,他寫道:“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姍姍幾世修。漫詠羅浮證仙跡,梅花端的種梅州。”暮年之時,他寫道:“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億萬愚公齊破立,五洲權霸共沉淪。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愛黨、愛國、愛民,老一輩革命家一生始終保持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深情、對人民的熱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今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攢下的家底之上的。要結合黨史宣傳教育,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姚意軍表示,要堅持以紅色資源為根、以蘇區精神為魂,繼續在紅色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上深耕細作,既深挖歷史脈絡、講清精神內涵,又創新表達形式、拓寬傳播渠道,努力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從革命歷史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汲取信仰力量,始終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葉劍英紀念館講解員黃宇佳表示,要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故事,深耕紅色資源,讓更多人了解黨的奮斗歷程、新中國的崢嶸歲月,從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中汲取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