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5日訊(記者 何亞南 通訊員 李韻)11月15日,在深圳理工大學主辦的第二十七屆高交會院士論壇——深圳創新藥發展論壇上,深圳市2025年創新藥新銳成果正式發布。
據了解,此次論壇上共發布十項新銳成果,覆蓋腫瘤、心腦血管、感染性疾病等重大領域,融合AI賦能研發、細胞治療、干細胞技術等前沿方向,充分展現了深圳作為國家生物醫藥創新先行尖兵的產業實力,以及“AI賦能,向新而行”的發展特色。
其中,兩項成果來自深圳理工大學,分別是器官衰竭阻斷藥物AS1501和TrkB小分子激動劑BrAD-R13。
由深圳理工大學藥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陳有海團隊聯合深圳市中科艾深醫藥有限公司研發的AS1501,是全球首款基于TRAIL-DR5通路阻斷劑方向的生物創新藥,為肝損傷、肝衰竭等重癥治療帶來革命性突破。該藥物靶點新穎、作用機理明確,靶點TRAIL與TNF同源,具備成藥性好、穩定性高、半衰期長等核心優勢。研究發現,缺血、缺氧及炎癥引發的細胞死亡由多重通路協同介導,而單獨阻斷TRAIL通路即可有效預防細胞死亡。目前,AS1501針對肝損傷、肝衰竭的研究已進入臨床Ⅱ期,遠超同類國際競品的臨床前研究階段,在全球范圍內無直接競爭對手。作為器官衰竭阻斷領域的全新突破,該藥物不僅為肝衰、心肌梗死等重癥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更彰顯了我國在原創生物藥研發領域從“跟跑”向“領跑”的跨越。
由深圳理工大學生命健康學院院長葉克強團隊聯合深圳博芮健制藥有限公司研發的小分子新藥BrAD-R13,聚焦阿爾茨海默?。ˋD)這一全球性醫學難題,以突破性技術路徑引領行業發展。該藥物以AEP為核心靶點,是全球范圍內研發進展領先的AD治療候選藥物,已分別于2019年、2023年獲得美國FDA和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CDE)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目前,BrAD-R13已順利完成臨床I期研究,擬用于輕、中度AD治療,技術已進入產品轉化階段。這項成果有望突破現有治療局限,為全球千萬AD患者提供更早期、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填補該領域臨床需求空白。
其余八項成果同樣亮點紛呈:晶泰科技智能自主實驗平臺通過AI+機器人結合的干濕實驗迭代,加速新物質發現與研發創新,實現從“模型設計”到“實驗落地”的全過程效率提升,并與海外藥企簽訂總金額59.9億美元合作訂單,創下AI藥物研發領域全球之最;普瑞金與Kite公司達成16.4億美元合作開發協議,成功研發體內CAR-T領域首個對外授權的研發管線,標志中國體內原位編輯療法邁入“共研”新階段;信立泰推出信立汀(苯甲酸福格列汀片)國家1類創新藥,適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具有口服吸收迅速、選擇性高、活性強、穩定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萊芒生物研發極低劑量代謝增強型細胞療法,可讓晚期血液瘤及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獲得100%完全緩解,臨床給藥劑量可以低至常規藥物千分之一,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周期,讓更多患者受益;希格生科研發的彌漫性胃癌靶向藥SIGX1094R已開展臨床試驗,這是全球首個經“類器官+AI”技術平臺推進至臨床階段的藥物管線,入選蓋倫獎候選名單;應世生物推出一類化學新藥Ifebemtinib,這是一款靶向黏著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強效、口服、高選擇性全球首創小分子抑制劑,被證明能夠與包括化療、靶向療法、免疫治療等在內的多種抗腫瘤治療產生協同增效,并已在多個適應癥完成臨床概念驗證;茵冠生物的WG103干細胞注射液,可多重機制修復腦損傷,拓展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路徑;微芯生物的透腦Aurora B選擇性抑制劑CS231295,是全球首創的透腦多靶點激酶抑制劑,已開展中美雙報,為突破腦腫瘤及腫瘤腦轉移臨床難題帶來新希望。
本次院士論壇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辦公室)、深圳市科技創新局指導,深圳理工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深圳院士基地、中國工程院深圳院士基地協辦,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鏈創新轉化聯合體、深圳市生物醫藥協會、深圳市免疫學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