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7日訊(記者 童小晉)“我從不覺得搞學術是在‘坐冷板凳’。”文藝評論家、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湯奇云說。徜徉在文學研究的海洋里,湯奇云以理性之思探尋著嶺南文學的脈絡。通過文本,他能夠與古圣先賢秉燭神游,與當代深圳作家展開精神對話。在思想的交鋒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其樂融融。
從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濱,湯奇云的文學評論和研究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而在深圳這片文學的熱土上,他力圖為這座城市的文學不停地命名,并成為深圳作家們“諍友”。

粉筆灰與文學夢
1987年,湯奇云大學畢業,背上行囊遠赴青海西寧地區,開始了四年的支教生涯。在青海的四年里,湯奇云不僅為同學們傳道解惑,更是在與課文的深度對話中,讓自己碰觸到了文學研究的大門。
“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文學的大轉型時期。在那個文學繁榮的時代,能夠成為一個文學青年,甚至能夠成為一個作者,是每一個青年的夢想,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湯奇云的聲音里帶著對那個年代的懷念與回想。
在西北的時光,讓湯奇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祖國幅員遼闊”。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也教會他用開放的、跨文化的眼光來看待文學。
1991年,湯奇云考進新疆大學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了文學研究。1998年,他進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時,他似乎突然開了竅,也找到了獨屬于自己的“語言”。
“文學研究不僅能讓我深入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還能讓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考。從那時起,我就認定要以文學研究為工具,去思考、去記錄、去表達。”湯奇云笑道。
從那以后,湯奇云深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文藝評論,發表了著作《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史論》《批評與立場》《20世紀90年代小說的中國書寫》《文心嬗變:中國文學范式的變革》等學術著作。

南方敘事的美學建構
深圳這片文學熱土,以它獨特的開放與包容,迅速地吸引了這位學者的目光。2001年,湯奇云從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畢業后來到深圳。2003年進入深圳大學后,湯奇云開始系統地觀察和研究深圳文學,并于2011年提出了獨具特色的“南方敘事”概念,以描述深圳文壇所發生的新的文學事實。
“我經常參加深圳作家的研討會,閱讀了大量深圳本土作家的創作作品,”湯奇云的眼里閃爍著學術熱情,“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深圳的文學書寫和內地的文學書寫有一種重大的區別。”
他敏銳地發現,當內地的文學書寫還主要停留在鄉村敘事時,深圳文學已經進入了都市倫理書寫的新階段。都市家庭倫理、職業倫理、醫患關系,乃至“打工仔”和老板之間的勞資關系……都成了深圳文學獨特的敘事主題。“深圳文學最獨特的特質,就在于尤其注重個人奮斗史的書寫,以及個人的生存及其精神追求的書寫。”湯奇云說。
湯奇云更是以凝練而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深圳作家的畫像,為深圳的文學著書立傳。在他的筆下,南翔以人道主義關懷的目光,關注著婦女兒童以及非遺傳承人;曹征路以階級視角看待勞資問題;戴斌以打工作家的身份講述深圳普通人的離合悲歡;謝宏則是以市民的眼光觀察深圳年輕男女的情感困境;吳亞丁關注的是資本時代孤獨的靈魂以及城市移民們的倫理困境……
這些深圳的作家,都以各自獨特的文學視角,編織出了一幅流動的南方精神地圖。這些也都在湯奇云曾參與的《深圳作家訪談錄》中得以展現。
文學熱土上的守望者
在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湯奇云的身份則從一名文藝評論家轉變為了一位教育者。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文學薪火的傳遞者。

在湯奇云看來,深圳大學為學生提供了與作家互動的機會與平臺。參加深圳作家的交流和作品研討會時,他都有意識地挖掘、培養文學人才。湯奇云的兩位得意門生——兒童文學作家吳依薇和都市小說家歐陽德彬已經在中國文壇嶄露頭角。
2009年到2013年,深圳大學與深圳市文聯聯合舉辦了兩屆作家研究生班。湯奇云自始至終擔任著作家班的班主任。直到今天他還能自豪地談起了深大作家研究生班的成就:“現在深圳的一線的作家,可能百分之五六十都是從我們深圳大學的這個作家研究生班里出去的。”秦錦屏、謝湘南、廖令鵬、唐成茂、吳依薇、賴佛花、徐東、郭海鴻……這些現在在深圳文壇熠熠生輝的作家,都是在深大作家班中培養出來的。
“深圳是一座歷史不長的城市,因此在這里沒有什么權威。它可以包容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審美。”湯奇云認為,這種包容性正是深圳文學繁榮的土壤。從早期的打工文學,到現在的都市倫理書寫,再到在全國領先的非虛構文學和科幻文學創作,深圳文學始終在欣欣向榮地生長,并已發展出豐富多彩的文學樣態。
湯奇云始終相信,文學的光芒能夠照亮一個城市的靈魂,而文學教育則是一個播撒火種的過程。他深情地說:“我很幸運,能夠從事文學教學和文學研究這一行業,因為這既是我真心喜歡的,也是我能夠干好的一件事情。”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童小晉
策劃 吳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