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6日訊(記者 童小晉)走進東湖中學,隨處可見豐富的戲劇元素,巨幅海報上的京劇彩繪映入眼簾,婉轉的唱腔在走廊上回蕩。這一切都與湖北荊州藝術劇院一級京劇演員、荀派藝術繼承人何青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作為深圳東湖中學的戲劇指導老師,她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學校,讓京劇這門傳統藝術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更讓東湖中學京劇社成了深圳戲劇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

埋下一顆戲劇的種子
何青賢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鐵道巡路工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鐵道旁,從未出過差錯。每天晚飯后,父親還會在樹下給她們姐妹三人講故事,水滸的宋江,三國的劉備、曹操、關羽,楊家將的穆桂英……那些英雄人物的忠義與擔當,在她心中種下了對戲曲最初的向往。“盡管父親是農民出身,沒什么文化,但是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卻深深地影響了我”。何青賢說。
12歲那年,全國人民都在唱樣板戲,何青賢最喜歡的就是《紅燈記》,因為李玉和就是手提紅燈的鐵路工人,和父親一樣。于是,她就自己學唱《小鐵梅》。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云南昆明青年京劇團招收學員,何青賢因《小鐵梅》的唱段被錄取了,由此開始了她長達50多年的戲劇生涯。
何青賢從云南唱到河南,又從河南唱到了湖北,成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京劇演員之一。她在沙市人民劇場挑大梁連演了6場《紅娘》,許多觀眾都給她送上了鮮花,還有觀眾通過送雞湯的方式對她表達關心和慰問,這讓何青賢非常感動。

最讓何青賢難忘的一場演出,還是她來到深圳后參與創作的大型現代京劇《羅湖橋》,當時的她已經60多歲了,仍然通過扎實的基本功和頑強的毅力完美地完成了演出,《羅湖橋》在深圳舉辦了十余場演出,現場的許多觀眾都因為故事里小人物的命運而感動得落淚。
悉心呵護戲劇的幼苗
盡管演出大獲成功,何青賢卻發現臺下的忠實觀眾大多數是老年人。如何能讓年輕人也能夠愛上京劇,讓傳統戲劇后繼有人呢?40多歲時,何青賢選擇來到深圳,來到了東湖中學,將更多精力投入校園。
起初學校發起通知時,全校僅有三個同學報名,這讓何青賢十分疑惑。后來,她恍然感悟到這是一所南方的學校,同學們對京劇并不了解。于是,她在學校里開展京劇講座,用生動的表演和講解展示京劇的魅力。在何青賢的不懈努力之下,戲劇社的報名人數也增長到了100多人。
在何青賢的教學生涯中,最讓她感到驕傲和自豪的,莫過于她的兩個得意門生——任偉晨和林泳均。他們都崇拜梅蘭芳大師,都非常喜歡旦角。起初任偉晨來拜師時,何青賢也猶豫過,因為他還是中學生。她不愿教,任偉晨就“偷學”“蹭學”。有一天,任偉晨來到她面前說:“老師,我學會《貴妃醉酒》了,麻煩您幫我看看”。看著他穿上戲服,以柔軟的身姿完成高難度的表演,那一刻,何青賢眼眶濕潤了。她被這個男孩的認真和執著深深地打動,表示愿意指導他的學習。
她的另一位得意門生林泳均,則在何青賢的指導下學會了《貴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高難度的劇目,在全國屢獲大獎,現在也已經成為紫荊戲曲藝術團的中流砥柱。
每當看到學生們在舞臺上大放異彩,何青賢都更加堅信,京劇的種子已經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看到他們從零基礎的學生,成長為京劇的傳播者,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何青賢動情地說。

創意在深圳的沃土上生長
京劇這門傳統藝術,在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里煥發了新的活力。在何青賢看來,東湖中學京劇社能夠發展壯大,和深圳這片熱土的開放和包容是分不開的。
“深圳不排外,對各種文化都很開放。同時又鼓勵創新,允許我們用新方式推廣京劇”,何青賢說,“把戲劇和校園文化結合,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教學,自然就受歡迎了”。
讓古老藝術在現代語境中重新煥發光彩,是每一位戲曲傳承者的使命。現如今,短視頻、AI換裝等網絡技術,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播打開了新路徑。何青賢認為戲劇工作者也應該與時俱進。“我期待未來的京劇藝術能夠在傳承中創新,既保留傳統的精髓,又融入時代的元素”何青賢說。
采訪的末尾,何青賢用唱詞“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志凌云”,表達了自己對戲劇從業者的期許。她希望每一位戲劇從業者都能有這份堅守的決心和創新的勇氣,讓京劇藝術在深圳、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揚光大。(圖片來源受訪者)

記者 童小晉
策劃 吳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