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7日訊(記者 林玟珊 實習生 劉琳)深圳水貝,中國珠寶產業的“心臟”,每天有數以噸計的黃金珠寶在這里流轉。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從深圳城市職業學院(深圳技師學院)畢業的吳偉君,和她創辦的“天生一對”珠寶公司,悄然綻放著屬于自己的色彩。
從展廳營業員到珠寶企業創始人
2003年,吳偉君踏入深城職(深技師)的大門。那時的她,對未來專業方向尚無明確規劃。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極具個人魅力且富有共情能力的班主任——如今珠寶學院的王驚濤院長。在王院長的感染下,再加上珠寶本身散發著的美與吸引力,吳偉君毅然選擇留在珠寶學院,開啟了她與珠寶的奇妙緣分。
在校期間,吳偉君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她以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免學費入學,專業課程經常名列前茅。畢業后,吳偉君順理成章地進入珠寶行業,在一家展廳擔任營業員。
“當時自己蠻折騰的,去到工廠的各個工序,包括展廳產品的特點都摸得比較清楚。”吳偉君每天最早到崗,最晚離開,利用早晚時間整理貨品、復盤銷售經驗。憑借這份努力,她贏得了老板的信任,從普通營業員逐步晉升為經理。
2010年,吳偉君創立了深圳天生一對珠寶有限公司。這個名字源于她對珠寶的理解——“珠寶是很美、很讓人向往的東西,天生一對是對珠寶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創業初期,公司僅三人,從裝修、進貨到銷售、做賬,她親力親為。憑借對產品品質的嚴格把控和良好的客戶交流,公司逐漸站穩腳跟。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創業第四年,吳偉君將業務拓展至零售領域,在東門開設多家品牌店鋪。起初,生意紅火,但隨著競爭加劇、成本上升以及銀行抽貸等問題接踵而至,公司陷入困境,四家零售店最終虧損400多萬。面對這一沉重打擊,吳偉君沒有放棄。
“我覺得創業本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熬過危機,抗住壓力,最后才能戰勝自己!”吳偉君說道。

勇闖印度鉆石市場
2015年,吳偉君果斷調整戰略,重新將全部精力聚焦于鉆石批發業務,并把目光精準地投向了全球最大的鉆石交易中心——印度。當時,國內客戶對于鉆石的品質和性價比有了愈發嚴苛的要求,而印度作為3克拉以下小鉆石的交易樞紐,恰好能完美契合這一市場需求。
然而,印度之行可謂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吳偉君是當時首批進入印度采購的女性之一,初到印度,語言不通、文化差異、時間觀念不同以及復雜的交易規則等問題,都給她帶來巨大挑戰。
盡管當地通用英語,但吳偉君的口語交流能力在起初階段并不順暢,她只能依靠計算器和一些簡單的專業語句,磕磕絆絆地勉強溝通;時間觀念上的巨大差異也讓她倍感苦惱;在商務談判中,對方反復無常的態度時有發生,常常讓她心力交瘁、疲憊不堪。此外,印度的鉆石交易有著一套嚴格且復雜的熟人網絡體系,中介產業根深蒂固、盤根錯節;若沒有熟人引路,想要買到品質上乘的鉆石簡直難如登天。
但這些困難并沒有成為她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反而激發了她更強烈的斗志。她積極主動地融入當地文化,頻繁參與聚會、拜訪客戶,與中介建立良好關系。逐漸地,她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成功建立起了一條穩定可靠的供應鏈,為公司發展贏得轉機。
那幾年,吳偉君每個月堅持去印度一次,每次停留七天。2015年,她足足去了十次。憑借專業眼光和真誠態度,她逐漸在印度市場站穩了腳跟。“客戶說我的眼睛‘能賺錢’,”吳偉君笑道,“在鉆石批發市場,利潤就來自這‘一眼定檔’的功夫——顏色、凈度差一絲,價值便差之千里。”



“愛折騰”的創業人生
在創業的過程中,吳偉君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美妙的運營策略。在產品方面,她始終堅守品質底線,對鉆石的分級、挑選有著嚴格得近乎苛刻的標準。同時,吳偉君也非常注重市場動態的關注和經營策略的及時調整。2020年前后,由于疫情原因,吳偉君無法再前往印度采購,鉆石行業也受到沖擊,國內鉆石需求大幅下降。面對這一變化,她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開展鉆石回收業務,同時,公司還涉足黃金業務和私人定制領域,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此外,吳偉君還緊跟時代潮流,嘗試直播帶貨等新業務模式。雖然直播業務成果并不突出,但她這種勇于嘗試、不斷“折騰”的精神,讓公司在市場變化中始終保持活力。
“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就是我特別能折騰。”吳偉君總結道。從鉆石批發到零售,再到直播和跨境電商,她不斷嘗試新領域,“不要待在舒適圈里太久”。
回顧創業歷程,吳偉君感慨萬千。她認為公司能夠持續發展15年,關鍵在于對產品品質的堅守、對創新的追求以及對客戶的真誠。她始終秉持“求真務實、德技雙馨”的校訓精神,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品德修養。
“保持熱愛,勇于創新,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對于想入行的年輕人,吳偉君如此建議.她也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年輕人,在珠寶行業中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