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的廣東,正開啟新的成長周期。
“你們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穩居首位。塊頭這么大,這樣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塊增量了,廣東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中,為南粵大地高質量發展標定了新的參照系。
“廣東要和自己比”,短短七字,重若千鈞。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課題的背景下,廣東如何理解“和自己比”的深意?又如何在“和自己比”的坐標系中,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這是關乎廣東未來的深刻叩問,也是對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深度探尋。
(一)
理解“和自己比”,首先要讀懂廣東的“分量”。
2021年至2024年,廣東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2萬億元、13萬億元、14萬億元臺階,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這是什么概念?對照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這一經濟體量已超越韓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今天的廣東,每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經濟增量,相當于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經濟大省挑起大梁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也意味著,單一的增速標準已經難以全面衡量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與成效。僅以增速論英雄,不僅失之公允,更會偏離發展的核心焦點。
廣東“和自己比”,是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程將啟的關鍵節點,廣東需要審視的不是一時的增速快慢,而是發展的“含金量”是否更足?創新的動能是否更強?群眾的獲得感是否更實?特別是當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時,保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顯得尤為關鍵。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馬拉松運動員,不會被一時的速度波動打亂節奏,而是始終緊盯自己的目標,力求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穩健、更從容。
廣東“和自己比”,更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從國際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這些都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課題。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要以“敢飲頭啖湯”的銳氣,在和自己的較量中,為全國探索更多新鮮經驗、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當發展進入新階段,“和自己比”既是戰略定力,也是破局之道。它要求廣東擺脫一時數字波動的困擾,以更加成熟、從容的心態審視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與真實成色,聚焦于讓每一分增長都更有質量、更有價值。
(二)
“和自己比”,比什么?
這并非盲目比較,而是要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關鍵維度上看進步、找差距、促提升,讓每一次“和自己比”都化作推動發展的澎湃動能。
“和自己比”,要比改革開放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東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必須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破解高質量發展深層次矛盾問題的“鑰匙”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治本之方”也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廣東“和自己比”,要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和自己比”,要比創新驅動的“加速度”。此次廣東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察看了廣東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果展示,并強調“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如今,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培育形成9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成績斐然,前路仍應奮進。對廣東而言,要保持繼續走在前列的優勢,就必須下苦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讓創新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和自己比”,要比區域協調的“均衡度”。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此次廣東之行來到梅州,同果農和農技人員親切交流,并強調要“逐步補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這個短板”。一邊是珠三角地區勇挑大梁,一邊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奮起直追,廣東“和自己比”,就是要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抓手,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努力把曾經的發展短板變成“潛力板”。
“和自己比”,要比民生福祉的“滿意度”。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強調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廣東“和自己比”,就是要在高質量發展中織密民生保障網,以“繡花功夫”回應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看民生保障的短板是否補齊,看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更加充實。
(三)
“和自己比”,怎么比?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廣東這種“向內看”的姿態,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向著更高目標發起的又一次沖鋒。其關鍵在于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將“比較”轉化為“突破”的動力,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要求廣東“兩手抓”:一方面,讓市場這雙“無形之手”充分舒展,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激發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讓政府這雙“有形之手”精準有力,在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展現擔當,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經濟秩序。
要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既要鞏固優化傳統優勢產業,也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鍛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鋼筋鐵骨”,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
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廣東要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抓手,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以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具體而言,要健全強縣促鎮動力機制,加大力度強農惠農富農,促進區域聯動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當前,我國對外開放已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廣東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廣東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拓展發展新機遇。
要繼續抓好對內開放,既促進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又帶動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這要求廣東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充分發揮產業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廣闊的優勢,既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自身發展韌性,又主動對接中西部地區發展需求,在產業轉移、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全國大市場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實現更大發展。
(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今天的廣東,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和自己比”的智慧與勇氣。經濟體量越大,越要警惕“增速焦慮”的迷霧;發展階段不斷躍升,越要堅守高質量發展的初心。從燈火通明的創新實驗室到生機盎然的田間地頭,從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到廣東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創新,廣東的每一步跨越,是改革開放精神的生動注腳,也是對高質量發展時代命題的鏗鏘作答。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廣東要以“和自己比”的清醒,向改革深處尋路,向產業高處攀登,向區域協調處落子,向民生細微處用心;以“和自己比”的堅定,敢于刀刃向內,攻克發展中的短板弱項,激活蘊藏在南粵大地的創新活力;以“和自己比”的擔當,率先解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為全國探索更多新鮮經驗。
這場“和自己比”的賽跑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廣東最大的對手,從來不是旁人,而是不斷超越的自我;廣東更高的目標,是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當珠江潮再次奔涌向前,廣東必將把每一份“自勝”的力量,匯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浩蕩洪流,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廣東答卷”——這份答卷里,有自我超越的勇氣,更有引領未來的擔當。
文 | 記者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