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8日訊(記者 趙文碩)“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歌德的這句名言,是畢寶儀的人生信條,也恰是她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從歌劇舞臺到教育前沿
畢寶儀出身音樂世家,在父母的熏陶下,她早早確立了藝術道路。少年遠赴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深造,后就讀于莫斯科音樂大學、德國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后又留在德國任教。并在國際輕歌劇比賽、國際聲樂比賽中多次獲獎。

2015年,畢寶儀通過南方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主任招聘來到深圳,這一待就是十年。
作為旅居德國20余年的女中音歌唱家,她對德奧藝術歌曲情有獨鐘。先后在境山劇場舉行藝術歌曲音樂會,將貝多芬、馬勒的作品娓娓道來。“我想通過講解讓大家了解這種藝術形式與詩歌相連的深奧之美。”十年耕耘,如今德奧藝術歌曲已在深圳音樂廳、高校中生根發芽。
在深圳歌劇舞劇院建院之初,她擔任中法合作歌劇的中方導演并出演角色,這段經歷讓她記憶深刻:“能與世界知名的波爾多歌劇院合作,為深圳量身打造極具東方特色的原創作品,是難得的機遇。”
從舞臺表演者到歌劇導演,再到藝術教育者,畢寶儀完成了身份的多元蛻變。身份的轉變在她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藝術歷程:“隨著年齡增長,從演唱到導演,最終成為教育工作者,這是我們學習藝術的人常走的道路。”
跨學科融合的深圳實踐
作為深圳文化發展的親歷者,她不僅見證了深圳歌劇舞劇院的創立、與德國漢堡國立歌劇院聯合制作《卡門》等重要節點,更親歷了舞劇《詠春》在全球引發的轟動。尤其令她自豪的是,她曾隨《詠春》團隊重返母校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參與其130周年校慶盛典。
那一次,她的身份已從昔日校友轉變為深圳文化的推廣大使。她以流利的俄語為家鄉的文藝作品傾情推介。那一刻,她不僅是重返母校的真摯學子,更是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見證人與傳遞者——這份雙重身份,讓她倍感自豪與驕傲。
“來到了深圳,我的人生也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選擇。”在深圳工作的十年間,畢寶儀的身份愈發多元化。
她在南方科技大學創立了“科學與藝術融創中心”,致力于讓科技人才具備更全面的藝術素養。
她還成功打通了藝術與醫學的界限,成為深圳大學總醫院耳鼻喉科特需門診的坐診專家,與專科醫生共同開創了“藝術嗓音”治療新模式。“藝術嗓音過去只服務少數專業人士,現在隨著醫學發展,它應該服務更廣大群眾。”她解釋道。在深圳這座創新之都,醫院打破常規,允許藝術專家與醫師共同坐診,這在國內堪稱首創。
此后,她帶領團隊走進社區、文化館、高校,舉辦多場公益活動,為普通市民、合唱團員、專業學子提供嗓音檢查、科學發聲指導,讓這個深奧學科惠及大眾。

從德奧藝術歌曲的引介者,到科學與藝術的融創者,再到藝術嗓音的拓荒者,畢寶儀用十年時間,在深圳這片熱土上完成了藝術的多元轉化。她說,“我希望持續在高校培養人才,讓南方科技大學的學子走向世界;繼續深耕深大總醫院的藝術嗓音診療,讓更多患者受益;更重要的是,推動深圳藝術走向國際舞臺。”
(圖片來源受訪者)
記者:趙文碩
策劃:李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