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8日訊(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陳行 高山)11月17日,十五運會廣東省執委會在廣州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筠詳細介紹深圳辦賽成效,并系統闡述十五運會后深圳推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的總體規劃。
十五運會賽事正酣,“深圳力量”閃耀賽場。截至11月16日,深圳健兒在十五運會競體項目中,助力廣東代表團斬獲15枚金牌、12枚銀牌、9枚銅牌;在群眾比賽項目中,獲取20枚金牌6枚銀牌3枚銅牌,用實力彰顯深圳體育風采。
“務實、創新、開放、包容是深圳的城市特質。”吳筠指出,深圳正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為契機,努力打造國際化、高質量的“賽事之城”和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加快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賽事之城”的四大特色
作為“賽事之城”,深圳展現出四大特色。
一是實力基礎。近年來,深圳加快推動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2115.66億元,同比增長10.8%;2025年底,深圳體育產業增加值有望達到1000億元。
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各類體育場地4.6萬余個,較2020年增加66.9%,擁有覆蓋全市、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項目齊全的場地設施體系,為承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提供保障。
二是科技硬核。深圳賽區以“科技辦賽”為核心,圍繞賽事、場館和火炬傳遞、閉幕式展演等重點應用需求,將最新科技產品、創新技術融入辦賽全鏈條全過程。深港馬拉松跨境賽創新采用“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三重核驗機制,實現“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感通關。十五運會火炬傳遞使用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自主點火交接。全運會賽事中應用的數字孿生、5G-A、AI等前沿技術也將在未來的重大文體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國際風范。深圳著力構建涵蓋國際高端賽事、國內高水平賽事、深圳原創IP賽事、青少年賽事、群眾性賽事的城市賽事體系。近年來,深圳成功舉辦中國羽毛球大師賽、足球U20亞洲杯、乒乓球亞洲杯等系列國際高水平賽事。本次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承接25個項目,包含十五運會競技比賽12個項目、群眾比賽7個項目、殘特奧會夏季殘奧聾奧比賽4個項目、大眾比賽2個項目。在辦賽過程中,深圳不斷挖掘賽事亮點,嫁接前沿科技與本土文化,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進一步提升承辦國際賽事能力和水平。
四是文旅熱城。深圳秉承“辦賽事就是辦城市”,將辦好十五運會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深圳不斷豐富文旅消費新場景,建成前海冰雪世界、灣區之眼、歡樂劇場等一批高品質文旅場館,成為海內外游客熱門新地標。深圳還持續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著賽事去旅行”活動,推出“深圳有禮·好運全來”系列福利,通過“體育+旅游”服務模式,系統帶動文體旅綜合消費。
十五運會后,深圳怎么做
十五運會后,深圳如何推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吳筠表示,深圳將圍繞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體育強市目標,加強政策創新、模式創新,豐富產品供給,提高服務水平,做大做強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
一是加大優質賽事供給。每年舉辦100項以上有較大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賽事活動。十五運會之后,年底還將重點辦好深圳馬拉松、中國杯帆船賽、深圳100越野賽。明年將舉辦中國游泳公開賽、國際冰聯男冰世錦賽、亞太青少年足球邀請賽等。
二是拓展消費空間場景。充分發揮十五運會的長尾效應,持續推廣“跟著全運游灣區”“跟著賽事去旅行”精品線路和產品。打造若干高質量戶外運動項目,吸引更多游客來深運動、消費。
三是做強賽事流量引擎。策劃系列文化、旅游活動,充分發揮賽事乘數效應、融合效應、帶動效應,吸引國內外游客來深觀賽、旅游。力推“票根經濟”,打造“一日比賽、多日停留”的消費模式,促進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四是推進科技賦能體育。科技創新在十五運會中廣泛運用,為加快推進科技賦能體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深圳將加快推進體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同時為科技企業搭建廣闊應用場景和推廣平臺,以賽事帶動產業集聚和產品創新。
當前正處在賽會沖刺的關鍵階段,深圳堅決貫徹“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賽理念,嚴格落實“簡約、安全、精彩”辦賽要求,帶領運動員全力拼搏、勇創佳績,并精益求精推進閉幕式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