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8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通訊員 馬傲杰)“特區能辦,老區也能辦”!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深圳-汕尾營商環境對口幫扶的一個響當當的服務品牌。11月17日,記者從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尾指揮部獲悉,近年來,指揮部充分發揮深圳標準引領帶動作用,以優化提升園區營商環境、全市政務服務環境、社會服務環境為抓手,助力汕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功“移植”深圳做法
據了解,在以深圳標準編制合作產業園整體規劃過程中,指揮部引入多家深圳市專業機構承擔兩市合作園區規劃編制,通過高標準產業空間定制、海綿園區與近零碳設計、智慧園區平臺構建等舉措,高標準規劃了園區發展藍圖。
在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過程中,指揮部引入深圳特區建工集團承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運用其先進的模塊化設計、裝配式建造、智慧建筑等建造技術和管理標準,提升園區公共配套服務水平。
指揮部還“移植”深圳做法,大力提升兩市合作園區項目投資和建設的便利度和服務效率,如在引進比亞迪刀片電池項目上,僅用時39天,便完成了企業首次考察到完成選址、規劃調整、土地平整、征地補償、土地掛牌等一系列關鍵流程,比常規流程壓縮了70%,實現龍頭企業當年簽約引進、當年動工建設、當年實現投產的“汕尾新速度”。
在提升園區運營服務水平方面,指揮部引進特區建工集團參與組建并控股園區平臺公司,引入深圳資本集團與汕尾市共同組建并負責管理“深汕產業協作發展投資基金”,吸引優質產業項目入駐合作園區。
對標深圳辦事效能
“深汕零距離”是指揮部攜手多方力量打造的政務服務特色品牌,通過上線“大灣區·視頻辦”異地收件平臺,在汕尾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置“深汕零距離”服務專窗,以遠程收件形式把“特區服務窗口”搬到了“家門口”。目前,已實現“科技金融扶持”“高端科技企業培育扶持”等417項深圳事項在汕尾可辦,“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備案”等1145項汕尾事項在深圳可辦。
指揮部還出資支持汕尾建設“一照通行”服務平臺,對標學習“i深圳”APP經驗,推出“i汕尾·愛生活”APP,打造汕尾市政務服務和城市服務總入口。
與此同時,借鑒深圳政務服務和服務企業的經驗做法,設立汕尾市企業綜合服務中心,推出“投資興業一件事”全代辦服務。
借鑒深圳發展經驗
目前,深圳、汕尾已有多項社會事務實現“同城化服務”。通過與深圳簽訂“跨域通辦”框架合作協議,持續推動“稅費同繳”“帶押過戶”等高頻財產登記服務同城化,并實現兩地住房公積金異地無差別服務、貸款互認互通。
兩市市場監管局也建立《深圳-汕尾兩地工業產品質量監管跨市域協作機制》,高效開展跨市區信息共享、線索移交、風險監測、聯動處置。
此外,依托大灣區創新要素,構建“一島多礁”科創飛地體系。汕尾市、縣兩級已在深圳建設創新島5座,入駐企業和團隊完成各類知識產權申報217余項,推動荔枝冰皮月餅和荔枝酒等16項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創新研發在灣區、產業轉化在汕尾”的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