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8日訊(記者 常軍平)2025年上半年,飛鶴奶粉交出了一份令人擔憂的成績單。財報顯示,公司營收91.5億元,同比下降9.36%;凈利潤更是遭遇腰斬,大幅下滑46.66%,僅為10.3億元。這一數據背后,隱藏著一個更為尖銳的問題:高達34.61%的銷售費用率,正在不斷侵蝕著這家奶粉巨頭的利潤根基。

如果將時間拉回2024年,飛鶴全年的銷售費用已經飆升至71.81億元的歷史新高,相當于每天花費近2000萬元用于市場推廣。然而,巨額的投入換來的卻是營收僅6%的微薄增長。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經營狀況,清晰地反映出飛鶴增長模式的失效。
更值得關注的是,飛鶴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4.8億元,相比2024年末的97.2億元大幅減少。這意味著,在營收下滑的同時,公司不得不消耗寶貴的現金儲備來維持高昂的營銷開支。“增收不增利”已經轉變為“減收更減利”,飛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盈利壓力。
在資本市場,投資者同樣用腳投票。飛鶴股價自2024年以來持續低迷,市值蒸發超過百億。這份上半年財報公布后,多家券商相繼下調了公司目標價,表達了對未來盈利能力的擔憂。
70億銷售費用去哪了:解剖飛鶴的“燒錢”模式
要理解飛鶴的困境,首先需要厘清這70多億銷售費用的具體流向。通過財報和行業數據分析,飛鶴的營銷開支主要流向了三個“黑洞”。渠道維護成本高企。飛鶴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深入三、四線城市的經銷商網絡,但維護這個網絡的代價巨大。據了解,飛鶴需要為經銷商提供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返點和促銷支持,才能防止他們轉投伊利、君樂寶等競爭對手。這種“用利潤換渠道”的模式,在市場競爭加劇時變得難以為繼。

消費者補貼成為無底洞。2024年以來,飛鶴相繼推出了“12億元生育補貼”等大型促銷活動,直接向消費者提供購奶補貼。這種價格戰策略雖然短期內穩住了市場份額,卻嚴重損害了品牌的價值感和盈利能力。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飛鶴陷入了‘不補貼就沒銷量,補貼就沒利潤’的兩難境地。”
線上流量成本持續攀升。隨著傳統電商平臺流量見頂,母嬰垂類APP的廣告價格水漲船高。飛鶴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獲客成本在過去兩年內翻了一番。更嚴峻的是,營銷內容的同質化導致轉化效率持續走低,形成了“花更多錢,辦更少事”的惡性循環。
飛鶴管理層在業績說明會上承認,公司正處于“投入周期”,需要持續營銷來維持市場地位。但這種解釋顯然難以讓投資者滿意。
在業績整體出現下滑,中國飛鶴的現金分紅比例卻不斷走高。據同花順數據,飛鶴2024年的現金分紅金額為27.16億,占當期歸母凈利潤的76%。另外,2024年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的年薪高達1388萬元,較2023年的1416萬元雖然有所下降,仍屬于高薪酬。
不論是高管的高額薪酬,還是持續上漲的現金分紅比例,在公司業績全面下滑的背景下,這些行為仿佛是在進一步“掏空”上市公司,使得“本不富裕”的上市公司愈發“雪上加霜”。
同行的道路:奶粉行業的多極競爭格局
與飛鶴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頭部奶粉品牌正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在紅海中開辟新的增長路徑。伊利奶粉采取的是“全渠道協同”策略。憑借其強大的液態奶渠道網絡,伊利能夠以更低的邊際成本實現奶粉產品的渠道滲透。2024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營收達到160億元,規模優勢明顯。更重要的是,伊利多元化的產品結構減輕了對單一奶粉業務的依賴,使其在價格戰中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君樂寶則堅守“性價比”路線。通過控制營銷費用、優化供應鏈成本,君樂寶成功在中等價格帶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在獲得雀巢部分業務的收購后,君樂寶在品質背書和研發能力上得到加強,對飛鶴的中端市場形成了持續壓力。
澳優專注于羊奶粉細分賽道,避開了與飛鶴在牛奶粉領域的主戰場競爭。其旗下的佳貝艾特品牌在高端羊奶粉市場建立了牢固的護城河,利潤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種差異化策略證明,在整體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做精”比“做大”更能抵御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品牌如達能、雅培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在2024年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它們避開線下渠道的激烈競爭,專注于一、二線城市的高凈值客群,獲得了更健康的利潤空間。
隱憂與未來:飛鶴的十字路口
飛鶴財報背后,暴露出的深層次危機遠比表面數據更加令人憂慮,核心市場的結構性萎縮是不可回避的挑戰,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爭奪。飛鶴超過九成的收入來自嬰配粉業務,這種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業務結構,使得公司的命運與出生率深度綁定。即使擁有再高的市場份額,也難以改變蛋糕本身正在縮小的事實。
戰略路徑依賴是另一個核心問題。飛鶴過去的成功建立在“高端定位+深度分銷”的模式上,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套打法正在失效。公司陷入了“不減費用丟市場,增加費用損利潤”的戰略困局。改變意味著短期陣痛,但不改變則面臨長期衰退,這正是管理層面臨的兩難選擇。
多元化轉型進展緩慢。飛鶴在成人奶粉、兒童營養品等領域的布局已有數年,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這些新業務收入占比僅為7.3%,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海外業務雖然增速可觀,但1.1億元的收入基數對整體營收貢獻微乎其微。
面對重重挑戰,飛鶴的管理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艱難抉擇:首先,必須重新評估營銷投入的效率,從“粗放式燒錢”轉向“精細化運營”;其次,需要加速新興業務的培育,真正實現從“嬰幼兒奶粉公司”向“全生命周期營養公司”的轉型;最后,在價格戰之外,找到新的價值主張,重塑品牌的差異化優勢。
飛鶴的案例,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奶粉行業發展的縮影。從依靠營銷驅動規模增長,到如今面臨效率與轉型的雙重考驗。2025年的這份中期財報,或許將成為飛鶴乃至整個行業轉型的拐點。對于這家奶粉巨頭而言,如何在守住現有陣地的同時,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將是決定其未來命運的關鍵所在。(本文圖片來源:品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