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9日訊(記者 林玟珊 通訊員 曹玩蝶)近年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廣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越發關注和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現場,一條30米長的巨型鰲魚空降現場,觸須輕顫、尾鰭翻飛,巨型鰲魚在隱形軌道牽引下悠然升空,瞬間點燃全場歡呼。這一幕“神鰲飛天”成為開幕式最驚艷的名場面,網友直呼“《大魚海棠》照進現實”,以“魚”為核心意象的傳統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級舞臺上完成了一次精彩亮相。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文化瑰寶,承載著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基因。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識產權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指導深圳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深圳保護中心”)創新構建“非遺產權快速確權、衍生成果維權援助、品牌運用專業賦能”三位一體的保護機制,深度服務深圳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頭角“魚燈舞”。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將深圳保護中心“20201117”四維全域維權保護機制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即整合各級法院、海關、公安等20家深圳市“一站式”協同保護單位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立體化保護;發揮深圳市知識產權糾紛調解聯盟20家成員單位作用,多元化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糾紛;借助深圳市知識產權志愿者隊伍17支分隊約600名志愿者“專家、專業、社會”三方面力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科普培訓活動;運用深圳保護中心全市11區全域覆蓋的分窗口市區聯動的快速協同保護體系,延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觸角,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筑牢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墻”。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失憶”“侵權盜版”“創意流失”等共性難題,深圳保護中心明確以“魚燈舞”為試點,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鏈條保護之路,為全國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方案”。
此外,深圳保護中心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班”,以“守護非遺文脈、賦能傳承創新”為宗旨,著力提供“專業、精準、高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服務。邀請行內專家共同開展線上+線下多次研究,多次前往深圳市鹽田區沙溪沙頭角“魚燈舞”藝術服務中心現場調研并形成《沙頭角“魚燈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方案》,該方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主體構建包含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確權體系,筑牢合法保護根基。
預審“閃送”,高質效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深圳保護中心在沙頭角“魚燈舞”藝術服務中心已擁有兩項專利的基礎上,為其提供“一對一”預審備案指導服務。備案成功后可充分發揮預審優勢,將外觀專利的授權周期壓縮至7天左右,發明專利的授權周期壓縮至3個月左右,較常規申請渠道節省80%以上時間,大幅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主體創新效能。

深港“同頻”,高標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破圈。2023年,深圳保護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港澳申請人在內地發明專利優先審查試點工作,將香港申請人發明專利授權周期壓縮至平均2-3個月,大幅提高港、澳申請人在內地專利獲權效率。
2025年,深圳保護中心正式開通香港創新主體專利快速預審服務,標志著全國首個面向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利快速預審服務舉措正式落地,深港知識產權協同發展實現新突破。
2025年11月15—16日,深圳保護中心整合深港兩地知識產權保護資源,在為期兩天的“非遺星浪潮,鹽田Live秀”第十五屆深圳市沙頭角魚燈舞展演系列活動上設置“非遺保護深港協同服務點”,為陳氏太極、鹽田疍家婚俗表演、東和學校魚燈舞、沙欄嚇村魚燈舞、香港沙頭角舞龍、沙頭角麒麟舞、敦煌飛天、只此青綠、水袖舞、夏威夷草裙舞等1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主體提供快速確權、預警維權、運用轉化等相關咨詢指引服務,切實推動深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知識產權護航下,實現傳承共護,創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