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9日訊(記者 湯莎)人生的江河,行至中游,常會遇見分岔的河口。
一邊是循著舊道繼續向前,安穩,卻一眼望盡;另一邊則是需要足夠勇氣才能開辟的新航道,奔涌向一片未知的、更寬闊的水域。燕慧、陳裕、曾孟珍三位女性,在接近生命的半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后者。
她們從職場精英、銀行行長、金融高管的既定身份中轉身,匯入泰康HWP的洪流。在深圳這座因速度而聞名的城市,她們放緩腳步,重新聆聽內心的聲音,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與光芒。
燕慧:“可能我會干到100歲”
見到燕慧的人,很難相信她已年過六十。
能量從她快步的行走和清亮的嗓音里滿溢出來。在泰康22年,她3次登頂世紀圣典個險會長,這是一個用時間與信任鑄就的稱呼。
2003年,一趟錯過的火車,讓三十多歲的她留在了深圳。朋友說這里“遍地黃金”,她站在16樓的陽臺向外望去,看了又看,沒看見金子,卻看見了一片充滿可能性的天空。
起初,她在銀行工作,沒多久進入泰康,她體會最深的是“壓力”與“自由”的雙生。這一做,就是22年。“累,并快樂著。”她說。快樂來自哪里?來自每天能認識新的人,來自能帶著客戶走遍全國的泰康社區,邊工作,邊像老友一樣旅行。
善良、實在、愿意付出,是她留給所有人的印象。
她的手機是24小時不關機的熱線。深夜的電話,往往是客戶最急切的求助。她從不敷衍。這種幾乎全年無休的投入,源于一種深植于心的責任感。她將客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耐心傾聽,竭力協調,陪伴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或急切或茫然的時刻。
22年的堅持,帶給燕慧的是沉甸甸的收獲,也是一份難得的清醒。面對千萬業績,她卻直言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份謙遜背后,是強大的內驅力——她早已將未來的藍圖,拆解成每一年的踏實足跡。
燕慧的日常生活,是許多人難以想象的規律與高效。清晨六點生物鐘自然醒來,七點出門,365天幾乎日日如此。時間被“見客戶”和“增員”兩件事填滿,晚上十點半回家是常態。“在家待著反倒累,走出來,精神就好了。”
作為一位奶奶,她并非不享受天倫之樂,但她選擇了另一種陪伴方式。她坦言,“沒有24小時陪伴他們,但我的關愛一直在。”最讓她眼眶發熱的,是孫子孫女筆下的她。孩子們沒見過她在職場的樣子,卻總把她畫在畫的中央,手里捧著鮮花和獎杯。
她說,在職場中不斷學習、進取、交朋友,才能讓自己更年輕、更漂亮。“人老了,不怕。怕的是沒有圈層,怕的是沒有朋友,怕的是你成天無事。”
對于退休,她有著自己截然不同的定義。當被問及打算干到什么時候時,她毫不猶豫地笑著說:“可能我會干到一百歲。”這句看似玩笑的話,背后是她對工作深沉的熱愛和對生命價值的極致追求。
長期主義,于她而言,就是這樣一份融入生命的執著。二十二載如一日的奔跑,讓她早已超越了年齡的束縛,活成了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源。

陳裕:“步子小一點,慢一點,只要走,總會到達”
2024年,陳裕從銀行網點行長崗位上退休。多年規律的生活被驟然抽空,她感到無所適從。
“50歲,就要開始躺平了嗎?”她問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她知道自己的經驗和精力,正處在一個能為身邊人繼續“發光發熱”的當口。此時,泰康向她伸出了手。
這讓她看到了一個可以為之繼續奮斗的新舞臺。2024年11月28日,退休后的陳裕,幾乎沒有猶豫,便選擇成為泰康的一名HWP(健康財富規劃師)。
轉型的第一課,是承受落差。
從前,她是“陳行長”。如今,她是“賣保險的陳裕”。一位老同事的為難刺痛了她——對方不知該如何向朋友介紹她的新身份。“那一刻,我心里挺難受的。”
但她選擇“面對現實”。骨子里的執拗讓她認定:“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她開始學著組織活動:插花、徒步、稅法講座……為了一場十人的活動,她要篩選百人名單,反復溝通。“沒有人天生是冠軍,背后都是努力。”轉機在細微處發生。通過深圳前海泰康醫院,她幫客戶約到心儀的醫生,為朋友的孩子對接專家。這些看似與銷售無關的鏈接,反倒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他們會感受到我是真心實意在幫他們解決問題,”她說,“這種成就感,遠大于簽單時的喜悅。”
價值,在一次次具體的托付中被重新確認。
不到一年,她的業績成為全國新人第一,團隊發展到七人。這份新事業,讓她過往的經驗與熱忱,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得以延續和釋放。
在泰康,陳裕不僅找回了幫助他人的快樂,更找到了一個可以不斷學習、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支點。現在,她可以坦然地說:“我是泰康HWP資深合伙人陳裕。”
工作之外,跑步是她保持精力與思考的方式。她堅持每月跑步十次,每次七八公里。對她而言,跑步與工作有著奇妙的相通之處。“我沒有運動天賦,銷售也不是我最在行的。”她說,“但我相信,如果沒有天賦,就不斷重復。步子小一點,慢一點,只要在走,總會到達。那些日復一日,會在某一天讓你看到堅持的意義。”
如今,陳裕在這份新事業中看見了更遠的未來。原本只計劃再工作五年,現在卻看到了六十歲甚至更遠的可能。
陳裕用了二十五年建造一個身份,又用不到一年超越了它。或許,人生的價值,從來不在于我們曾經是誰,而在于始終保持著重新定義自己的勇氣。當一個人敢于放下既有的光環,以最本真的姿態重新出發時,每一步,都是在向著光的方向靠近。

曾孟珍:“年齡只是個數字,有熱愛就是真正年輕”
2022年6月22日,曾孟珍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
彼時,她已在財富管理行業深耕十余年,從銀行到香港上市公司的區域總裁,再到券商私人銀行顧問,履歷光鮮。面對已達成的成績,曾孟珍開始思考事業的下一站:哪里能承載她對于長期主義的追求?一次機緣之下,推薦人將泰康HWP的理念帶到她面前。
公司的大布局與她過往服務的高凈值客戶群體高度匹配,讓她看到了一個可以長期耕耘的未來。在39歲這年,曾孟珍正式成為了一名HWP。
轉型的前兩年,用她自己的話說,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只用了三成的精力。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25年的晉升之后。
“內驅力打開了。”她這樣形容那種感覺。2025年3月,她晉升為初級合伙人,泰康給予的榮譽、領導的關注,像一束光,照進了她原本有些慵懶的職業狀態里。自信和底氣被瞬間點燃,她開始享受這種光環。
隨后,她便以驚人的速度“連升三級”:六月,高級合伙人;九月,資深合伙人。業績也隨之飆升,比最初翻了七倍。這種開掛般的成長,源于曾孟珍行為模式的徹底改變。她嚴格規劃時間,每周一就將整周的行程安排妥當,每天至少兩訪,出勤率達到100%。
“現在,每一天都是向著目標奔赴。”她說道。
如今,她的目光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業績。作為團隊長,她開始思考如何“培養更多的合伙人”。“看到團隊伙伴簽單,比自己簽單更開心。”
更讓她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是她與剛上大學的兒子之間的一個約定。兒子正在學習的專業是“健康服務與管理”,與泰康的大健康生態完美契合。孟珍希望三年后自己能晉升企業家,而兒子畢業后,能成為她的“泰二代”同事。
“既是媽媽,也是同事。”這個畫面,讓她所有的奮斗都有了更溫暖的落點。
被問及如何保持充沛精力時,孟珍給出了她的答案:“年齡只是個數字。如果有一份熱愛的事業,并愿意為它努力,這就是真正的年輕。”
工作之外,高爾夫是她的綠洲,在專注的揮桿中,她拋卻煩惱,也為與客戶的深度交流找到了共同的語言。
從金融高管的既定軌道,毅然駛入一條充滿未知的新航道,孟珍用三年時間,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奔襲。這也讓她再次深信,只要找到熱愛,任何時候都是生命的黃金事業期。

人生半場,各自有光
燕慧、陳裕、曾孟珍,她們是萬千HWP轉型故事的縮影,卻又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紋理。
燕慧用22年詮釋了“長期主義”如何讓平凡孕育非凡;陳裕用一年時間展示了如何褪去外在標簽,觸摸內在價值;曾孟珍則用三級連跳,證明了40+的潛能,依然可以噴薄而出。
她們的故事,回答了困擾無數中年人的問題:當前路出現瓶頸,當光環逐漸褪色,我們該去往何處?
她們的答案清晰而一致:向內探尋,向外生長。
在泰康HWP這個平臺上,她們完成的不僅是一次職業的轉型,更是一次生命的“尋根”之旅——找到那個獨立于職位、年齡與外界評價的,本自具足的自我。
光,不在遙遠的彼岸,就在她們擇善而固執的腳下,在她們重新點亮的眼眸里,在每一次為他人解決問題后,那抹發自內心的微笑之中。
在深圳的日光與海風之間,她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束光。然后,堅定地,活成了光源本身。
(泰康供圖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