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9日訊(記者 湯莎)11月19日,2025深圳國際金融大會在深圳前海盛大開幕。作為第十九屆深圳國際金融博覽會的核心環節,大會以“金融強國建設與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主題,不僅匯聚中外政商學界重磅嘉賓共商金融發展大計,更通過前沿觀點碰撞、創新成果發布與人才基地落地,凸顯深圳在國家金融戰略中的核心地位,為“十五五”時期金融高質量發展與全球產業金融中心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大咖密集發聲,錨定“十五五”金融發展核心方向
開幕式及主旨演講環節,多位業界權威人士圍繞“十五五”金融改革、產業協同與風險防控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度解讀,為行業發展提供清晰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金融創新與開放的“先行陣地”,需依托制度優勢,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中先行先試,推動大灣區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的增長極,為全球金融穩定注入“中國動能”。

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延禮提出,“十五五”時期,保險業需進一步發揮“經濟社會減震器”作用——既要護航實體經濟、筑牢產業安全屏障,也要夯實民生保障、防范重大金融風險,尤其要應對新型社會風險,為大灣區金融安全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險支撐。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AI技術迭代正推動金融資產加速向“科技化”轉型,“從輕資產到重資本”已成為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大灣區憑借成熟的資本市場生態、產業鏈協同能力與制度創新優勢,已成為這一轉型的“核心實踐區”,未來需持續推進轉型,實現產業鏈共贏與創新迭代。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表示,人工智能是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引擎,“十五五”時期需讓金融成為資源配置與創新激勵的核心力量。他建議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重構資本市場“資產端—需求端—制度端”生態鏈,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開放包容、共享增長”的中國方案。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提出,中國銀行業已進入“轉型升級、價值創造”新階段,需緊扣“國家所需、行業所向、客戶所愿”,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同時,提升專業化、國際化與大財富管理能力。大灣區作為改革前沿,將成為銀行業把握產業變革趨勢、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試驗田”,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韓國前總理、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升洙通過視頻發來致辭,他認為,真正的金融強國必須成為維護全球穩定、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作為全球金融、科技與供應鏈樞紐,需以審慎的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綠色與包容性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錨定三大核心價值,賦能全球產業金融中心建設
開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金融卓越人才大灣區實踐基地”正式揭牌。該基地將構建“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國際實踐—科研智庫”全鏈條培養體系,深化校地合作與產教融合,為金融強國建設和大灣區開放提供人才支撐,夯實深圳“人才高地”優勢。

當天下午,“科技創新與國際產融結合”全體大會舉行。11月20日,還將舉行“全球金融市場與政策創新”“金融開放與世界經濟展望”兩場全體大會,與會嘉賓將圍繞金融開放、產融循環、政策創新、全球治理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活動期間,還將發布《中國金融形勢分析》《金融業大模型應用指南》《高關稅背景下的美元趨勢與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招商銀行“科技金融4×3矩陣式綜合服務方案”、北京銀行深圳分行金融支持外貿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方案等研究報告和成果,將前沿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深圳在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等領域持續領跑,強化深圳“金融創新策源地”地位。
大會同步舉辦9場平行會議,聚焦金融文化、人工智能、保險投資、汽車產融、企業出海、金融人才、深港合作、跨境生態、科技保險等議題,匯聚政產學研用各界智慧,助力深圳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地。
本次大會將持續至11月21日,后續還將圍繞金融開放、產融循環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金融與開放的重要紐帶,大會將進一步推動深圳在金融強國建設與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主辦方供圖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