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致力打造一屆“碳中和”賽事。從節能場館、場館改造到清潔交通,綠色低碳理念已融入粵港澳三地賽事運行的各個環節。
筑就綠色場館
本屆全運會,香港賽區承辦八個競賽項目和一個群眾賽事活動。作為香港最大型的體育基建項目,今年年初啟用的啟德體育園承辦本屆全運會手球(男子)和七人制橄欖球等賽事。
擁有5萬個座位的啟德主場館,每個座位下方均設有獨立空調出風口。啟德體育園策略發展總監鄧竟成告訴記者,主場館利用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區域冷凍系統提供冷氣,實現高效節能運行。“在努力打造舒適環境的同時,園區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場館設計和運營的細節中。”
啟德主場館和青年運動場均配備了雨水收集系統,可收集、存儲和過濾雨水,處理后可用于灌溉場地的草坪。此外,園區超過10%的屋頂區域被太陽能板覆蓋,為園區提供熱水和電力,每年有效減少約1000噸的碳排放。
廢棄物管理方面,啟德體育園設施經理溫健豪介紹,園區所有餐具均遵循環保理念設計,配備200余個大型回收箱和兩個大型分解系統,積極運用創新技術減少廢棄物。“分解系統每次可以將600公斤的廚余和紙制品,轉化為100公斤的堆肥,用于園區內的花圃種植,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溫健豪說。
在廣州賽區,競賽場館實現了綠電全覆蓋。十五運會廣州賽區執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五大場館擁有超9300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從賽場燈光到指揮中心屏幕,賽事期間的每一度電都源自清潔能源。

舊場館煥發新生機
場館建設是賽事減碳的關鍵環節。本屆全運會,粵港澳三地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資源,避免新建工程產生的碳排放,對現有場館進行綠色升級改造。據了解,廣東賽區90%以上的場館都是利用現有場館進行維修改造提升,同時不新建運動員村。
光伏發電、智慧能源管理和循環材料利用……30多年前建成的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經改造,煥發新生,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場館”。
作為香港賽區主媒體中心,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采用能源效益更高的空調系統并接入人工智能管控平臺,節省空調耗能;在澳門賽區,塔石體育館的玻璃和鋁質外墻利用自然采光設計,為體育館帶來充足的光線及透明度,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錨定節能降碳這一共同目標,三地場館改造迸發出協作“新火花”。
作為籃球(男子22歲以下組)賽事場地的香港體育館,應用了本地研發的無電制冷涂層技術,有效降低建筑表面溫度。這項創新技術也已推廣至廣東賽區,體現“香港研發,廣東轉化”的產研協同效應。
綠色交通 低碳出行
賽事交通方面,廣州賽區投入使用了超800臺純電動車輛。地鐵、公交與共享單車的綠色網絡覆蓋羊城,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超過77%。
作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官方合作伙伴,廣汽集團已于今年10月向港澳交付共365臺新能源賽事用車。
香港特區政府全運會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說,特區政府充分運用這批車輛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是用于接待來訪嘉賓;二是為參賽代表團成員提供交通服務。他表示,這批新能源車輛的使用將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推動香港賽區實現零碳目標。

廣汽國際渠道市場部總監李牮介紹,此次港澳賽區的賽事用車均為定制化生產,由兩地提出具體配置需求。這些車輛不僅設有粵語語音指令,還集成超級快充和智能輔助駕駛等技術。“安全、綠色、高效,很好概括了我們此次希望達成的目標。”李牮說。
李牮還表示,在與港澳賽區的協調中能感受到真誠歡迎和大力支持,整個溝通過程非常順暢,切實感受到了灣區一家親的氛圍。“這是粵港澳首次聯合舉辦全運會,我們每一個灣區人都蠻有自豪感。”(鄭靜霞 齊菲 王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