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是聯合國設立的“世界廁所日”。小廁所連接“大民生”,關系“大文明”。
在上海,早上起來出門“倒馬桶”,曾是許多老舊里弄里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多年來,上海根據“居民自愿、政府扶持”原則,持續推進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在老舊房屋有限的空間內,因地制宜打造整潔的衛生間,徹底解決了老舊小區的“如廁難”問題。
01
改建衛生間 告別“拎馬桶”
上海有許多上世紀建造的老舊房屋,受當時設計標準和建造條件限制,面積狹小、設施陳舊。導致部分居民家中無獨立衛生設施,幾十年來都過著“拎馬桶”的生活,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有一間獨立衛浴,一個抽水馬桶,是這些居民們多年的期盼。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居民們長期“如廁難”的困擾,上海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實施居民家中衛生間改建。今年,定海路街道三個小區,符合改建要求的69戶居民家中,全部實現“衛生間自由”,從此告別清晨倒馬桶的歲月。

在改建衛生間的過程中,街道還同步推進增配淋浴房,并做好無障礙扶手、熱水器安裝,免費為居民檢修線路、小修小補等服務。
楊浦區定海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陳懌:有些老百姓提出了需求,我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他們把淋浴設施也進行統一設置,進一步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上海市最后剩余的6493戶符合改造條件的居民,全部完成了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標志著全市“拎馬桶”改造任務總體完成。
02
舊宅添“衛” 一戶一方案
為了攻克舊住房無衛生設施的民生難題,上海市區街三級下沉工作點位上門排摸情況、傾聽群眾意見,將改造進度細化至月度全面推進。截至今年9月,上海提前三個月打贏這場民生攻堅戰,圓滿完成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工作任務。
在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改造前,街道與居委組建聯合工作組,逐戶走訪建立問題清單。此次改造涉及的住戶多為小戶型,改造難度大,不少居民擔心空間不足、改造后產生異味。針對這些顧慮,工作組細致講解方案,逐一解答疑問,并根據每戶實際需求調整方案、配置設施,實現“一戶一方案”的個性化改造。

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既求質量更重效率。上海成立由住建、房管、規劃等部門組成的市區兩級工作專班,因地制宜探索出原地拆除重建、征收置換、抽戶改建、入戶改造及戶外加建五種模式。相關部門倒排時間節點,細化實施路徑。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監督處處長 何國平: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把改造的進度統計到月,按月統計每個區完成了多少,如黃浦區1月份完成了246戶,或者是其他區多少戶,便于市區能形成合力。

改造完成并非終點,各區建立常態化回訪和長效維護機制,及時響應居民訴求。與此同時,上海同步推進美麗家園建設、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等民生工程,持續優化居民生活環境。
上海市城市更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王為人:今年以來我們已經走訪了1200戶居民,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完善了一些改造設施,得到了居民的好評,我們希望這樣的機制和做法能延續下去。
03
下“繡花針”功夫 讓“新居夢”成真
從2022年開始,上海的舊區改造進入拔點攻堅階段。在這期間,上海用精細化服務與創新機制,形成“一對一”“點對點”“一區一策”“一戶一策”的工作方法,讓老舊小區居民的“新居夢”一步步照進現實。
已經在外租房過渡的周先生,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到蕃瓜弄看看小區重建的進展。地下車庫施工完成了、樓變高了……每個新變化都讓他激動不已。
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蕃瓜弄居民 周士民: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是2戶、3戶人家用一個廚衛,有時候要錯峰使用,很不方便。現在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小區的環境和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改造前的蕃瓜弄由于房屋逐漸老化、結構安全隱患突出、配套設施不足等原因,無法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需求,居民對“告別合用廚衛、住上電梯房”期盼愈發強烈,小區“拆除重建”一輪征詢簽約率就達99.56%。但拆除重建卻不容易,一大難題就是新房型該怎么設計。
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成套辦專班負責人 俞文恒:蕃瓜弄小區里有各種各樣的房型,當時大概有97種。把這么多的房子放在6幢樓里,在設計上比較困難,要平衡、均衡設計的難點和居民的需求,相應地設計出居民比較滿意的房型。
于是,街道和相關部門在兩個月時間里開展逐戶走訪、逐家排摸,深入研究房型方案,圍繞“一戶一方案”的討論會就開了26場,盡可能讓每戶居民都滿意改造方案。

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董啟蒙:它是拆除重建,如果有一戶居民不同意,房子拆不了、地拆不平,新房子就建不成。通過每戶居民的排摸了解情況,形成了一戶一檔、一戶一圖,從房型到設計,一些細節的考量,如房屋面積該怎么增量,小區的配套該怎么樣,道路、交通、小區的綠化、停車等,逐步形成房屋安置方案。好比繡花針,這一針一針地下去,盡我們所能,讓整個方案更合理,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經過半年多時間,蕃瓜弄原有的97種房型被優化合并成47種,小區停車場、中心花園、食堂菜場也配套建設。根據計劃,蕃瓜弄將于2026年春節前實現全部6棟樓結構封頂,2026年5月開始室外總體施工,2027年上半年組織居民回搬。

這樣的城市更新成功案例在上海并非個例。楊浦區黃興路1039弄的舊住房更新項目,同樣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而在隆昌路綜合改造項目,400多戶居民則通過舊改征收告別了老舊住房,陸續搬入新家。

楊浦區住宅更新發展中心主任 陳穎:能夠結合舊改征收的,我們通過舊城區改造、舊改征收的方式來解決。周邊有不成套房屋需要進行成套改造的,我們通過結合成套改造、拆除重建來進行改造。在方案研究的過程中,街道、建管、規劃、公安、市容方方面面的職能部門都一起參與,解決了居民的房屋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