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出現場

深圳灣文化廣場

韓家英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水落石出。11月1日,深圳灣文化廣場啟幕試運營,官方通過小程序預約、抽簽招募“體驗官”免費參觀。11月23日起,這座以“海邊原石”為靈感的設計文化綜合體將正式對公眾開放。
作為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的重要文化設施,深圳灣文化廣場由建筑師馬巖松領銜的MAD建筑事務所設計,由華潤置地代建運營。自啟幕以來,深圳灣畔這些可愛的“石頭”就牽動著市民、觀眾的心。“石頭”里長啥樣?里面究竟有啥?這些“石頭”又將在深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日前,本報記者跟隨深圳灣文化廣場總策展人、藝術總監韓家英,深入廣場內部,為大家答疑解惑、一探究竟。
感受“設計與生活”的交融
韓家英是深圳設計界的標志性人物。2024年7月以來,他開始深度介入深圳灣文化廣場的策展工作。隨著11月1日廣場正式啟幕試運營,水落石出,韓家英懸著的一顆心也終于落下了。從啟幕至今,韓家英每一天依舊在忙碌著,不同于策展、布展的焦灼,這些天,他的主要“任務”是接待來自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朋友,帶他們看展,為他們導賞。“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看到大家基本給出的都是正面評價,我這才放心。”韓家英笑著說。
步入深圳灣文化廣場,觀眾首先會被建筑的明亮、通透以及流動的曲線設計所吸引,而隨著探索的深入,千姿百態的展廳、展覽浮現,觀眾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座“博物館”般的存在,其主題就是“設計”。韓家英擔綱了這座“設計博物館”的總策展人。深圳灣文化廣場這座建筑本身也是一件杰出的“設計作品”。從硬件到軟件,從建筑到展覽,人們穿行其間,感受“設計與生活”的交融,而這也正是韓家英的核心策展思路。
1號展廳,整場展覽的起點,以“設計/人/生活”為主題,衣服、椅子、電視機、行李箱……百余件生活用品被懸吊于天花板上,帶給人極大的視覺震撼。“設計是人類創造物品所遵循的一套方法。”韓家英說,“用數百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重溫生活的變遷。當人們置身其中,便能從這些細微之處發現不同時代的物態感知,發覺設計的本質,始終是以人為本。”
讓普通人看懂設計
2021年,韓家英擔綱了深圳設計周的聯合策展人,他有一個夢想——集多方之力,力爭讓深圳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設計重鎮。深圳灣文化廣場在這張夢想版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它要如何解釋“設計”?用何種展覽呈現“設計思想”?又將在“設計之都”的生長、蛻變中起到哪些作用?實現怎樣的價值?這些都是韓家英一直在思考的。
“我去過世界上許多城市,參觀過他們的設計博物館、美術館。”韓家英分享說,“有把展覽做得特別專業的,也有面向普通觀眾的。”而對于深圳灣文化廣場的開幕展,韓家英更希望做成后者。“我希望普通觀眾走進廣場內,也能看懂展覽,讓他們知道設計無處不在,設計關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
在這個“中心思想”的引領下,深圳灣文化廣場的開幕展,從“設計/人/生活”進入“中國古代設計”和“世界當代設計”。在“中國古代設計”部分,“漢字”“建筑”“器物”“家具”四大模塊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構建起中國設計話語體系。步入該展廳,觀眾們震撼于漢字之美、建筑之妙、器物之巧、家具之雅。
“從古至今,我們都是一個重視設計的國度,處處是巧思。”深圳灣文化廣場體驗官、觀眾何先生說。深圳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也表示,“中國古代設計”令他感觸頗深。“看到這個展廳用設計主題串聯文物,令我耳目一新。”“世界當代設計”則聚焦西方現當代設計演變,展現工業革命、風格派、包豪斯、孟菲斯等設計思想與實踐,呈現設計如何重塑人類生活。
為市民提供享受文化的空間
移步換景。3號展廳一下子從世界跳回到中國,以“中國當代設計”為主題,聚焦改革開放后中國設計的自我探索發展之路。展覽以深圳為核心,對中國設計四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做出了階段性的總結。內容涵蓋平面設計、城市空間、建筑、家具、工業、時尚及數字設計等多個領域。
5號展館的“匠作中國:傳統造物與設計新生”展是備受觀眾喜愛的展館之一——竹編、陶瓷、漆器、剪紙四大生活類目,打造中國當代手工藝的對外展示窗口。韓家英告訴記者,盡管是展覽中國傳統造物技藝,但他不希望這里變成一個“手工藝品市場”,他希望強調“傳統”的“當代性”。“這里的展品,大部分出自當代藝術家之手,是對傳統文化的‘雙創’表達。”
此番,深圳灣文化廣場重磅引進“一個世紀的椅子——倫敦設計博物館館藏交流展”。從16世紀到現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椅子令觀者眼界大開,真真切切感受到設計的力量。
盡管仍在不斷完善中,“水落石出”的深圳灣文化廣場已經受到市民、觀眾的熱烈點贊。“在巴黎,盧浮宮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地標,周邊還有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橘園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步行十幾分鐘就能到達。而深圳灣文化廣場周邊也有類似的布局。”韓家英說,“經過多年的打拼,深圳人現在有了這樣可以輕松享受文化藝術的空間,在物質生活之外,我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質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