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1日訊 (記者 朱琳)11月19日,第十九屆深圳國際金融博覽會(以下簡稱“金博會”)在福田會展中心啟幕。1.5萬平方米展區匯聚全球288家機構,兩大國家級大會同期聯動,深港金融科技中心政策即將首發。這場盛會,不僅是科技金融領域的“頂流秀場”,更成為中國金融創新“技術賦能實體”的生動縮影。
從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到AI風控系統,從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到知識產權質押平臺,金博會上的每一項技術亮相,都折射出中國科技金融“既追前沿、更重實效”的鮮明特質。這種“高大上”與“接地氣”的深度融合,恰恰印證了中國正走在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前列。
科技賦能:為金融適配實體量身定制“解決方案”
金博會上密集亮相的“科技范兒”成果,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的技術炫技,而是為適配實體經濟需求量身打造的創新實踐,正如人形機器人的形態設計始終圍繞人類社會場景展開。
場景適配讓服務更精準。深圳1300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七成實現研發與生產數字化,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已難以匹配。農業銀行即將在展會上推出的境外人員支付便利化服務,精準破解跨境科創人才的支付痛點;平安集團的AI風控系統,將大數據能力轉化為“實時信貸審批”服務,讓金融服務無縫嵌入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這些技術創新的核心,是讓金融真正讀懂產業需求。
成本優化讓普惠更可行。金融科技的標準化模塊正在大幅降低服務門檻。深圳數字人民幣已覆蓋近200萬商戶,2919萬個錢包背后,是小微企業無需額外投入即可接入的支付基礎設施;“知識產權質押貸”通過對接專利數據庫實現“三天放款”,讓輕資產科創企業的融資成本顯著降低。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對接,正通過這些實踐落地生根。
載體升級讓智能更落地。AI技術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全新服務模式。2025金融科技大會聚焦的“可信數據空間”,為解決“科創企業缺抵押、金融機構缺信息”的行業難題提供了技術方案;智能投顧、數字化風控等工具的普及,讓金融服務的效率與精準度實現雙重提升,推動金融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型。
務實為本:“有用”才是科技金融的核心價值
11月10日工信部“機器人+”應用行動傳遞的核心邏輯——“以實用價值引領技術創新”,在深圳科技金融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金博會的每一項展示、每一場對接,都始終圍繞“解決實際問題”展開。
往屆金博會的成果早已給出答案。促成合作中最受青睞的,是能快速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的“知識產權質押貸”、適配跨境貿易的數字化結算方案等務實產品。這些創新或許沒有復雜的技術名詞包裝,卻實實在在為企業打通了融資堵點。
本屆金博會的“務實基因”更為突出。九大主題展區中,“科創金融”板塊專設路演專區,讓專精特新企業與投資人面對面對接。2025深圳國際金融大會發布的3份研究報告,聚焦“金融強國建設”“大灣區開放”等實操議題,為行業發展提供精準指引。打通“科技找錢難、資本找項目難”的關鍵紐帶。
市場的積極反饋印證了這一方向的正確性。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投向科創領域的資金中超六成來自“技術+場景”的務實產品。京東、榮耀等企業主動參與展會,正是看中這里能找到匹配智能制造、跨境供應鏈的“定制化金融服務包”,這種精準匹配讓科技與金融的融合產生實實在在的價值。
生態共建:科技金融的中國路徑正在成型
從ATM機到移動支付,金融創新的成熟始終需要政策引導、產業實踐與社會包容的協同發力。如今,中國科技金融正憑借完善的生態布局,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金博會正是這一生態的集中展現。
政策托底為創新護航。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科技金融”列為重點任務,深圳通過“20+8”產業集群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傾斜;即將發布的深港金融科技中心政策,從市場培育、監管優化等六個方面構建協同生態,為科技金融創新提供制度保障。這種“精準引導+包容試錯”的政策環境,讓創新活力充分釋放。
產業多元探索百花齊放。在深圳,科技金融的創新形態不斷豐富。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企業的人形機器人進駐車企工廠,背后是金融機構定制化融資方案的支持;在社區銀行的“科創服務專員”帶著數字化產品手冊提供“一對一”服務,實現“人力+技術”的最優組合;試劑盒生產線上,六軸機械臂、AGV運輸車等設備的協同運作,離不開金融對智能制造的持續投入。這種多元化探索,構成了科技金融的健康生態。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優勢日益凸顯。借鑒紐約華爾街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倫敦金融城“成熟風險定價機制”的經驗,深圳正通過金博會構建“政產學研資” 聯動平臺,讓科技金融從“單點創新”邁向“生態協同”。這種融合優勢,讓深圳在打造“全球產業金融中心”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11月19日開幕的金博會,注定將成為中國科技金融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節點。這里既有令人驚嘆的技術成果,更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方案;既有政策引導的方向指引,更有市場自發的創新活力。
科技金融的“高大上”與“接地氣”如何實現更好融合?答案就在展會的每一次對接、每一項實踐中。當技術始終圍繞需求發力,當金融深度嵌入產業肌理,中國科技金融必將在支持實體經濟、建設金融強國的道路上書寫更精彩的篇章。而這場金博會,正是讀懂這條中國路徑的最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