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1日訊(記者 湯莎)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從產業鏈協同到全球化布局,金融工具的精準賦能正在破解智造企業的多重困境。“十五五”規劃布局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助力產業升級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本期【金博會-深圳金融新物種】專題,我們來關注那些“金融‘強引擎’賦能智造升級”的實踐樣本,看金融力量如何通過創新為科技企業筑牢風險防線、打通融資通道,成為“金融強國”戰略在產業領域的生動實踐。
工商銀行深圳分行
全周期科創產品族群破解“兩高一輕”難題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的“π”外骨骼機器人在金博會工行展區備受關注,這款已在泰山、黃山等景區規模運營的產品,背后離不開金融的精準賦能。作為國內外骨骼機器人四大頭部廠商之一,肯綮科技具有“高技術、高成長、輕資產”特性,曾因缺乏傳統抵押物面臨融資瓶頸。在關鍵時期,深圳工行給予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如通過特創的“三位一體”評審機制,弱化當期營收考核,重點聚焦企業人才結構、研發能力與知識產權含金量,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助力企業實現技術轉化與規模擴張。

針對不同類型科創企業需求,深圳工行構建了全周期“科創產品族群”:在知識產權融資領域,落地深圳首筆著作權質押融資,推出標準化“科知貸”;作為深圳首批“園區貸”試點銀行,打造“園區e貸”,將企業發明專利數量、研發投入占比等“軟實力”轉化為可量化評估指標,引入園區經營數據輔助風控,并推行“一園一策”定制化服務。深圳騰信百納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受益者,通過“園區e貸”獲得流動資金貸款,滿足了原材料采購與研發投入需求,如今已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AI會議錄音卡產品在金博會上精彩亮相。
建設銀行深圳分行
“數字生態+全周期服務”賦能智造產業鏈
深圳建行以科技金融為核心抓手,通過地理位置、產業數據、授信狀態等多維信息為全市科技型企業“畫像”,打造科技企業“熱力圖”,實現精準營銷與差異化服務。截至2025年10月末,該行科技貸款余額超2440億元,較年初新增超480億元,規模同業領先。

針對初創期小微科技企業,該行搭建同業首個小微科技企業數字化融資平臺,聯合政府部門與創投機構,從資本投資、專利數、技術流等維度構建定貸模型,推出“科創平臺貸”“紅土貸”“20+8產業貸”等純線上產品,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1.1萬戶,授信近6000家,放款超120億元。對于成長期大中型科技企業,通過網銀支用線上化、電子印章簽約審查線上化等創新,搭配智能化測額模型,大幅提升信貸效率,同時提供股債協同綜合服務,覆蓋中長期流貸、銀團固貸等需求。
面對成熟期頭部科技企業,建行創新“一鏈一方案+數字化平臺輸出”的“圈鏈群”服務模式,為核心企業定制數字化產業鏈平臺,將金融服務延伸至上下游全鏈條。截至目前,已累計與超100家深圳智造龍頭企業合作,服務全國鏈條企業超9000戶,有效破解“核心企業信用難穿透、中小配套企業融資難”的行業痛點。
平安產險深圳分公司
科技保險筑牢智造企業風險防護網
11月20日,平安產險在科技保險創新加速,率先推出低速無人車保障計劃“機器人綜合責任保險”,其“20+”款科技保險產品矩陣再添一員。該產品可為企業產品質量和數據泄露提供保障方案,質量保障降低維保顧慮,信息保障可兜底超預期信息安全漏洞支出。作為高交互的科技成果,機器人可能造成的三者意外,也被囊括其中,為企業降低糾紛壓力。
近年來,在保險新“國十條”政策指引下,平安產險深圳分公司聚焦研發(中試)環節進行保險產品及模式創新。成功落地的深圳市首單科技中試綜合保險,涵蓋了中試研發投入、中試產品責任和侵權風險等多重風險保障,直面科技企業中試的“高風險”階段,降低中試環節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在保險服務體系的搭建上,深入企業中試環節,聯合國家級智庫為企業提供中試前、中、后的全生命周期保險服務,幫助企業做好風險管理,強化保障支持。從基礎設備到實驗意外,再到費用損失,科技保險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夯實基礎,保障越多、創新發展可走的路就越長。
從產品研發的風險兜底,到融資難題的精準破解,再到“卡脖子”技術的全周期護航,深圳的金融機構正以創新之力,成為金融驅動智造升級的“核心抓手”。這些實踐既回應了科技企業的現實需求,更踐行了“金融強國”戰略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要義——通過市場化機制,將金融資源精準導入智能制造的關鍵環節,構建起“創新有保障、融資有渠道、發展有底氣”的良性生態。
在深圳金博會搭建的金融創新交流平臺上,這些案例更彰顯出金融與智造深度融合的廣闊空間。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產業”協同模式的不斷深化,金融“強引擎”將持續輸出動能,助力更多智造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為“十五五”期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金融強國建設寫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