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式在廣東深圳舉行。激烈角逐畫上句號,這場令人舍不得說再見的體育盛會,將以怎樣的方式圓滿收官,備受矚目。
南方+記者對話閉幕式總導演沈晨,揭秘這場以“一張白紙”為舞臺、“海天一色”為背景的盛典,如何融合科技與藝術,繪就“星辰大海”的壯闊畫卷,最終抵達一個名為“幸福家園”的溫暖終點。
南方+: 閉幕式演出共呈現六個節目,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
沈晨: 整場演出隱含的核心脈絡,是“回家”。從《遙遠的歌謠》到《闖海逐浪》,再到《幸福家園》,“回家”的情感貫穿始終。這一理念從閉幕式的第一個瞬間就已展開——短片結束后,粵港澳三地的運動員齊聚深圳,回到這個“溫暖的家、年輕的家、科技的家”,共同慶祝拼搏之后的歡聚時刻。
我們希望在緊張賽程之后,運動員們能在閉幕式中感受到“回家休息”的溫馨。不僅是運動員,那些久違的螢火蟲與黑臉琵鷺,乃至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都能在這里找到一份安寧與歸屬。
南方+: 閉幕式的舞臺是“一張白紙”,從技術上來說是如何實現這個效果的?
沈晨: 紙舞臺背后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整個舞臺臺面有很多孔眼,可以瞬間滲水或變干,保證演員表演沒有負擔。其次,舞臺下方有大量的液壓升降機構協同工作。
這張“紙”本身就有33個升降臺和2個翻板,整個表演區域還有8個大型升降組。舞臺寬200多米,深80—100米,我們通過精密控制水深和這些機構,來實現“白紙”的千變萬化,并絕對保證演員安全。
南方+: 在這張“白紙”上,哪些表演段落是您心目中的“高光時刻”?
沈晨: 每個節目都有其獨特亮點。《遙遠的歌謠》營造出螢火蟲飛舞、星辰閃爍與巨大榕樹相映的意境,最后由象征深圳的黑臉琵鷺將舞臺從水中“銜起”。《闖海逐浪》則呈現了深圳45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幾代年輕人在“紙”上奮斗。
《科創向未來》段落更是展現了深圳高科技的夢幻圖景——30多個機械臂、十幾輛無人小車、身著LED服裝的演員與機器人同臺演繹,呈現出一幅未來感十足的舞臺畫面。
《大灣區交響》同樣是演出高潮之一,由粵港澳三地的音樂劇演員攜手,引領觀眾從廣州、澳門、香港一路走來,最終匯聚深圳,共同禮贊美好生活。
南方+: 閉幕式演出中有哪些重要的地域和文化元素?
沈晨:首先是非遺元素。我們以更年輕、更具活力的方式重新詮釋非遺內容,將其巧妙融入每個環節。例如,演出中完整呈現了南獅與詠春的表演段落,而竹編等非遺技藝則被點綴于細節之中,等待觀眾發現。
深圳元素同樣是核心表達。《闖海逐浪》中,深南大道、蛇口“開山炮”、雅昌藝術中心、人才公園等地標與歷史瞬間一一呈現;《科創向未來》集中展示了深圳的機器人、機械臂等高技術產品。
更重要的是,演出場地本身就在深圳前海,右側是跨海大橋,左側是林立高樓,整個城市的天際線構成了我們最宏大的舞美背景。所有肉眼可見的建筑都是舞臺的一部分,其燈光色彩、明暗變化都將與演出節奏同步,甚至在某些關鍵段落統一熄滅,以配合現場氛圍。
南方+: 在實景環境中執導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沈晨: 面對大海這樣完全開放的實景空間,我們每天都要應對風力、海洋潮汐的變化。燈光老師需要根據潮汐調整燈光位置,我們要根據風力調整空中吊屏的擺動和安全性。同時,天氣和水溫對在水中演出者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我們很心疼演員,會盡全力保障他們的安全。
采寫:南方+記者 郭悅 趙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