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廣州。
夜晚的奧體中心氣溫驟降,看臺上的陳建國卻渾然不覺寒意。
特意從深圳請假趕來觀賽的他,目光鎖在田徑跑道上——18歲的陳墨淵正俯身熱身,紅白運動服勾勒出挺拔身形,作為北京隊第一棒選手,他即將踏上十五運男子4×400米接力預賽的跑道。
陳建國的眼鏡片蒙上薄霧,眼前的體育場逐漸模糊,而一場跨越六十六年的家族記憶,卻在此刻清晰浮現。從1959年到2025年,陳家祖孫三代的身影,正沿著時光的長河,在全運會這條跑道上,完成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接力。
陳立祥:開拓者
陳建國父親、陳墨淵祖父

有些人的命運寫在掌紋里,
陳家的命運,
刻在跑道上。
1959年秋,北京先農壇體育場。
第一屆全運會的空氣中飄著石灰粉的氣味,24歲的陳立祥站在男子200米起跑線上。他腳踩隊里統一配發的羊皮釘鞋,一寸長的鐵釘扎進黝黑的跑道,發出細碎聲響。這位來自山西運城的青年不會想到,這一跑,將開啟一個家族跨越三代的全運傳奇。
那個年代,體育是國家的臉面。此后,陳立祥入選國家隊,成績更一飛沖天,在民主德國的賽場捧回200米的金牌,在蘇聯賽場見證國旗升起,成為和陳家金比翼齊飛的“短跑雙杰”。

運動員時期的陳立祥在訓練中。
運動員生涯,陳立祥為山西拿回四個全國冠軍。“我熱愛跑步事業,為了山西的體育,我非干到底不可。”這句表彰臺上的誓言,烙印著一代人的理想與豪情。
當年的《山西日報》報道中這樣描述陳立祥:“紫黑的臉膛棱角分明,寬大的額頭凹進刀刻般的皺紋。”退役后,他回到山西當基層教練,帶著隊員在簡陋條件下訓練,常吼出那句口頭禪:“我們條件差,但志氣不能差!”

↑運動員時期的陳立祥。

→《山西日報》刊登教練員陳立祥的報道。
1987年春節,萬家團圓時,陳立祥仍帶著隊員在鄭州的訓練場上沖刺。“腿蹬的力度還不夠,再來!”他的吼聲在空曠的體育場回蕩,隊員們的汗水在料峭春風中結成白霜,一跑又化成熱氣。

“對,嚴厲得很,他就是喜歡吼。”在陳建國的記憶里,父親在田徑場上“像頭蠻牛,執拗而充滿力量”。
陳建國:傳承者
陳立祥之子、陳墨淵父親

我逃離了
他預設的跑道,
卻逃不出
奔跑的宿命。
“我爸一直不讓我練,他知道這個行業太辛苦。”但基因里的召喚無法抗拒。太原市中小學運動會上,陳建國隨便跑跑,就包攬了100米和200米冠軍。陳立祥昔日的學生一眼認出那熟悉的擺臂:“這跑姿,像極了年輕時的陳指導。”
無可奈何,陳立祥只好“放任”這個小兒子在跑道上飛奔。
1997年深秋,上海八運會賽場。作為當時山西省紀錄的保持者,22歲的陳建國站在男子200米預賽跑道上,腳下的塑膠跑道柔軟有彈性,穿著當時最流行的亞瑟士跑鞋,鞋底只有八枚半厘米長的防滑釘。

運動員時期的陳建國(中)在起跑線上。
但最終他未能闖入決賽,“沒取得名次,但八運會的經歷,為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陳建國入職深圳報業集團晶報社,他毫不猶豫選擇了體育記者崗位。就像背負某種使命感,“不能繼續搞競技體育,我就報道體育”。

記者生涯里,陳建國采訪過眾多體育名宿,最難忘與首屆全運會女子百米冠軍姜玉民的對話。“聽她講述那個年代體育人的激情與夢想,我才更懂父親,更懂他們那代人的付出與堅韌。”
從賽場到媒體,從運動員到記錄者,他用筆尖記錄別人的輝煌,也見證著中國體育的變遷。而這份與跑道的羈絆,早已悄悄埋下了下一代接力的種子。
陳墨淵:新生代
陳立祥之孫、陳建國之子

他奔跑的腳下,
是家族的過去;
他眺望的前方,
是自己的未來。
2025年11月,廣州奧體中心。18歲的陳墨淵站在起跑線上,深呼吸一口氣。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全運會,也是陳家第三代踏上這個賽場。
發令槍即將響起,他俯身、屈膝、凝神,身后是三代人的跑道,面前是新時代的賽場。
“我知道,爺爺和爸爸奔跑的夢,一直都在我這里。”陳墨淵輕聲默念。

陳墨淵從小癡迷田徑。“爺爺是全國冠軍,爸爸是山西省紀錄保持者,我想追上他們的腳步,向他們看齊。”這份傳承的執念,成了他訓練的動力。
陳墨淵2006年出生在深圳。小學四年級時,體育老師發現了這個“買不著褲子”的男孩——他的腿太長,普通尺碼的校服褲總短一截。“好幾個學校的教練都搶著要他,說這孩子是塊好料。”
陳建國成了兒子訓練路上的引路人。但最終因戶口問題,陳建國把兒子帶回了北京清華園,跟著自己當年的教練訓練。訓練一年多,陳墨淵的400米成績突飛猛進,達到47秒40的水準。
如今,就讀于先農壇體校的他,已是北京田徑隊的主力,幾乎包攬了北京中學生運動會的所有冠軍。
“平時比賽和訓練,我爸都會給我打電話做技術指導,每場比賽他都看,賽后會指出我的不足。”陳墨淵說,父親從不灌輸“必須拿冠軍”的思想,只告訴他“跑就好,享受運動本身”。

陳建國(右)和兒子陳墨淵。
發令槍響,陳墨淵如離弦之箭沖出。看臺上的陳建國緊握雙拳,目光緊隨兒子躍動的身影,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只想把這不到一分鐘的瞬間刻進記憶。他深知,這短短的幾十秒,凝聚了兒子無數個日夜的汗水與堅持。

最終,北京隊獲得小組第六,未能晉級。但陳墨淵的臉上沒有太多沮喪,對他而言,這只是一個起點:“我想通過努力訓練,向更好的成績發起沖擊。”
與爺爺、爸爸不同,體育于這個新生代而言,只是成長的一部分。陳墨淵的世界遠比父輩開闊——葫蘆絲演奏八級、全國繪畫一等獎,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語……
他的奔跑,不但承載著過去,更奔向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屬于自己的未來。
記者手記
熟悉的同事,沉默的榮耀
全運會賽場真的是一個神奇的舞臺。
無數青年才俊,先后登場。無數美妙故事,輪番上演。
我是和陳建國同一年入職晶報社的,知道他畢業于清華,是短跑健將。但要不是這次全運會,我對他們家族與全運會、與中國體育有如此深的淵源,不會了解得這么詳盡。
近70年,三代。
不知道歷史上,是否還有類似陳家三代征戰全運會的故事,但無論如何,跑道還在延伸,奔跑從未停歇。
陳立祥老先生于2016年去世,未能親眼見證孫子站上全運會的起跑線,這是陳建國心中深藏的遺憾。
然而,當陳墨淵在十五運的賽道上奮力完成交棒的那一刻,陳建國心中涌起的是莫大的慰藉。他明白,兒子完成的不僅是一次比賽交接,更是祖孫三代跨越時空的握手,是一個家族與一個國家體育夢想生生不息的延續。
光陰流轉,一切都在變化。
跑道的質地在變。從煤渣鋪就的崎嶇土路,到塑膠鋪設的彈性賽道,再到能實時反饋數據的智能跑道,每一寸升級都印著時代的腳印。
跑鞋的樣式在變,從沉重的羊皮釘鞋到輕量透氣的科技跑鞋,從一寸鐵釘到八枚防滑釘,每一次迭代都藏著科技的進步。
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
陳立祥在煤渣跑道上喊出的“志氣不能差”,是困境中不屈的脊梁;陳建國在塑膠跑道上踐行的“享受奔跑”,是轉型中從容的堅守;陳墨淵在智能跑道上秉持的“追上先輩”,是新時代里傳承的自覺。
這跨越三代的血脈接力,是一個家族精神的生動傳承,更是一個國家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溫暖注腳。
三代人的腳步,踏在不同年代的跑道上,卻踏出了同樣的奮進節拍;三代人的夢想,連著各自的青春,卻織就了同一個家族與國家的體育圖景。
這種薪火相傳的體育精神,終將伴著家國前行的腳步,在更遼闊的天地間,奔向更遠的遠方。(朱健/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