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3日訊(記者 常軍平 田志強)11月15日,曾經以“戴森平替”橫掃市場的徠芬在深圳COCO Park開設了首家線下旗艦店,正式邁入線上線下協同營銷的新階段。
自2020年憑借高速吹風機進入市場以來,徠芬在2023年實現30億元營收,并在2025年啟動全國300家門店布局。它以技術普惠和精準營銷為雙引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辟獨特增長路徑,其營銷戰略的演變成為新消費品牌突圍的典范。

然而,這些輝煌戰績背后,徠芬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曾經以“戴森平替”橫掃市場的品牌,如今被更低價位的競爭對手反向圍剿;過度依賴線上營銷的模式顯露出疲態;品質控制和售后服務投訴持續累積。那個曾顛覆市場的挑戰者,如今面臨被挑戰的危機。
營銷神話:流量杠桿撬動增長奇跡
徠芬的營銷突破始于創始人葉洪新提出的“爆款三角”戰略——即“更好用、更實惠、更好看”,并輔以“賣點視覺化”的傳播理念。這一核心策略貫穿品牌所有營銷行動:

在產品層面,通過自主研發11萬轉高速電機,徠芬將吹風機性能提升至接近戴森的水平,同時將價格降低至其五分之一,建立起“技術普惠”的價值標桿。
在傳播層面,品牌將抽象參數轉化為直觀場景:抖音視頻中用吹風機吹起裝滿水的玻璃杯展示風力,電動牙刷廣告則突出“掃振一體”的刷頭運動,實現技術賣點的無障礙傳播。
該“產品即營銷”邏輯在社交媒體成熟期獲得放大效應。葉洪新在訪談中表示:“好產品做傳播太輕松了,誰不愿意為好產品發聲?”2022年,一條題為《吊打戴森的吹風機為什么做不大》的抖音視頻創下數億播放量。創始人直接對話行業巨頭的方式,既強化了“國貨性價比”的品牌認知,又借助爭議性話題實現流量裂變。
徠芬不斷強化“平替”標簽,并通過各種營銷等方式,使消費者認為該品牌性價比高。這種營銷策略在短期內確實帶來了爆發式增長,但也為日后發展埋下隱患。
增長瓶頸:平替者反被平替的尷尬
徠芬面臨的核心困境在于,曾經作為“戴森平替”的它,如今正被更多“徠芬平替”反向圍剿。GfK中怡康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成為吹風機線上主銷價格段,份額同比提升近11個百分點,銷售量增速達76.8%。但徠芬官網顯示,其大部分吹風機價格在399元起,僅有兩款低于300元。
從徠芬、追覓、初扉到小米米家,幾乎所有品牌都能造出11萬轉電機的高速吹風機,品牌與品牌之間產品的差異越來越小,“高速”也從“科技奇跡”變成了“行業標配”。
追覓 G10以199元的售價,搭載 11 萬轉電機與 65m/s 風速,用 “技術平權 + 低價絞殺” 直戳其性價比根基;初扉 MIX 699 元主打醫學級養發,在護發賽道形成差異化壁壘,分流對品質有要求的用戶;小米H501用 “智能 + 安全” 補位其售后與生態短板;飛科依托全國超 10 萬家線下網點,以低成本和快速售后,在入門市場形成圍堵。

(圖源:追覓官網)
眾多品牌分別從價格、技術、細分需求、渠道售后撕開缺口,讓徠芬 “平替” 標簽下的競爭優勢持續瓦解。隨著高速馬達方案被產業鏈快速標準化,成本大幅降低,“徠芬平替”被更極致的低價品牌反向圍剿。當華強北以百元左右價格,推出外觀相似、搭載同款電機的產品時,徠芬的“技術護城河”逐漸崩塌。
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徠芬先后推出了電動牙刷和剃須刀等新品。然而據內部數據,電動牙刷業務在2024年凈虧損高達8000萬元,創始人葉洪新不得不公開“認輸”。剃須刀產品雖投入4年時間、超1億元研發費用,葉洪新卻坦言2025年“大概率100%虧損”。更嚴峻的是,新品還陷入了測評風波,直接動搖其“技術普惠”的立身之本。
困局突圍:線上神話終結,線下突圍艱難
吹風機市場已觸及增長天花板。奧維云網報告指出,高速電吹風自2021年起已經經歷了4年的高速發展,如今市場已經趨于飽和,2025年上半年零售額份額高達74.7%,同比降低2.5%。由于技術愈發成熟,其高端化價值賣點正在逐漸淡化。徠芬的銷售增長已顯疲態。據媒體報道,2025年618期間,徠芬的GMV(商品交易總額)僅3億多,較2024年的5億縮水近四成。對于背負著全年60億GMV目標的徠芬而言,這樣的成績實在難言滿意。

同時,截至 2025 年 11 月,徠芬在黑貓投訴平臺累計投訴超 1400 宗,459 宗直指吹風機核心安全問題,包括使用中出現燒焦味、冒煙爆炸、頻發故障等,電動牙刷也存在卡扣松動、無法充電等缺陷。2025 年其因安全指標不達標被監管點名,2024 年還因虛假宣傳被罰 9.5 萬元。而售后推諉敷衍、維修成本高的問題,疊加“平替”標簽導致的品牌溢價缺失,長期信任度面臨考驗。
線下拓展舉步維艱。面對線上困局,徠芬開始將目光轉向線下渠道,2026年擬設300家門店,試圖在這片相對陌生的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然而現實并不樂觀,線下運營的高成本可能對其本已吃緊的盈利能力構成了進一步挑戰。場地租金、人員工資、庫存壓力等都會顯著增加運營成本。
業內分析指出,個護小家電的線下渠道銷售額仍占總銷售額的30%以上,但這條轉型之路需要時間,難以在短期內扭轉徠芬的業績下滑趨勢。在線上流量紅利消退的當下,如何平衡體驗成本與盈利效率,避免陷入“引流難、運營貴”的困局,成為戰略新挑戰。徠芬的線下突圍戰才剛剛開始,前途依然充滿未知。

徠芬的故事是中國新消費品牌的縮影——憑借精準營銷與流量紅利快速崛起,卻在巔峰之后遭遇增長瓶頸與信任危機。在2025年雙11的7.1億元銷售額背后,徠芬需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當下一個“徠芬”以更低價格、更猛營銷出現在市場時,它要靠什么守住自己的陣地?營銷輸血的狂歡之后,技術貧血的隱憂正在浮現。徠芬能否從“戴森平替”的標簽中真正走出,構建起可持續的產品力與品牌護城河,將是決定其能否從網紅走向長紅的關鍵。(本文圖片來源:品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