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3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王雅萍)早上7點,泰寧社區公園的籃球場熱鬧起來。幾位居民正組隊打球;一旁的草坪上,孩子追逐嬉戲,寵物狗在主人看護下快樂撒歡;樹蔭下的長椅上,幾位老人邊喝茶邊聊天,笑聲不斷。這座位于羅湖區泰寧廣場前的5300平方米社區公園,正成為周邊居民開啟新一天的“活力起點”。
這里是愛國路綠街慢行系統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羅湖區以“推窗見綠、轉角遇美”為目標,串聯起泰寧、喜薈、沿河北路低線等特色社區公園,更延伸至深圳首個深港融合示范社區公園——北斗社區公園,打造一條集生態、休閑、運動與人文于一體的綠色生活帶,讓居民真正實現“出門入園、步行享綠”。

泰寧社區公園。
泰寧社區公園
全齡友好型社區空間
作為愛國路綠街北段的核心節點,泰寧社區公園在改造中保留了原有地形高差和大量原生植被,并新建無障礙慢行步道,實現人車分流,提升安全性和舒適度。
“以前遛狗只能去遠處的公園,現在下樓十分鐘就到了。”一位養犬居民說,“大家經常在這里碰面,慢慢都熟悉了,鄰里關系也更融洽。”

喜薈社區公園。
喜薈社區公園
踐行“海綿城市”理念
從泰寧向南步行約十分鐘,便是位于太寧路百仕達大廈東側的喜薈社區公園。
2024年9月7日,深圳遭遇特大暴雨,百仕達片區因地勢較低,地下車庫積水嚴重。在后續公園設計中,建設方同步納入應急排水需求,打造了一條兼具景觀與排水功能的旱溪系統。
平時,旱溪是蜿蜒的生態景觀帶,種植耐濕植物,吸引鳥類棲息;暴雨時,則作為臨時蓄水通道,有效收集并疏導地表徑流,減輕周邊排水壓力。這一“平急兩用”設計,正是羅湖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具體體現。

沿河北路低線公園。
沿河北路低線公園
橋下空間微改造典范
繼續向南,在布心路與愛國路交會處的橋下空間,是沿河北路低線公園的先行段。
目前該公園已完成基礎綠化和步道建設,下一步將增設兒童游樂設施和小型健身區,進一步補齊服務功能。

北斗社區公園。本版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北斗社區公園
首個深港融合示范社區公園
沿愛國路向南延伸至文錦中路,北斗社區公園靜靜鋪展于眼前。作為深圳首個以“深港融合”為主題的社區公園,其服務人群中有相當比例為港籍居民。
如今,北斗社區公園已與文華社區公園、文化睦鄰街區連成1.2公里的深港人文綠脈,成為促進兩地居民交流的新平臺。
目前,羅湖區正持續推進街區精致化建設,計劃進一步打通斷點、完善設施,推動更多“邊角料”空間向“金角銀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