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4日訊(記者 張輝)2025年,柳子戲迎來了綻放的一年。9月,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老青天》首次登上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的舞臺,便斬獲“優秀劇目”獎。5月,青年演員尹春媛摘得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兩項國家級榮譽接踵而至,正是有著“天下第一團”的柳子戲,以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理念踐行古老劇種復興之路的生動注腳。


尹春媛獲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柳子戲擁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是我國戲曲四大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國戲曲史上有這么一句話:“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東柳”指的便是柳子戲,它自元明時期中原俗曲小令衍化而來,歷經近六百年發展,吸收高腔、青陽、昆曲等諸多聲腔精髓,形成兼具北曲豪放、南戲婉約的獨特曲牌體系,是中國北方保留最完整的曲牌體劇種之一。這份厚重的文化家底,既是傳承的根基,也意味著獨一份的責任——作為全國唯一的柳子戲專業表演團體,如何讓這株“戲曲活化石”在當代土壤中扎根生長,成為一代代“東柳人”始終求索的答案。

柳子戲《老青天》劇照。
創作,是戲曲的生命力所在。柳子戲的創新,從不是拋開傳統的另起爐灶,而是在根脈之上尋找與時代的共鳴,新創柳子戲《老青天》便是這樣的佳作。該劇以八十二歲高齡仍“堅守反腐一線”的包拯為主角,以“花臉花旦”的傳統程式,注入當代廉潔文化內涵。自首演以來收獲全網直播觀看超325萬人次,先后斬獲第38屆田漢戲劇獎、第十二屆山東省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多項榮譽,這是傳統與時代同頻的最好證明。

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非遺進校園活動。
在跨界融合的路上,柳子戲的探索大膽又鮮活。小劇場作品《妄》,將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搬上柳子戲舞臺,開創性采用“西戲東制”手法,將原劇主角拆分為“狄”與“影”兩個角色,通過自我與本我的對話展開東西方命運哲學的碰撞,這份先鋒嘗試甚至吸引高校研究者聚焦其改編價值。而肢體劇《三個和尚》則另辟蹊徑,刨除晦澀唱詞,以柳子戲傳統曲牌音樂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針對低齡觀眾打造沉浸式觀演體驗,成為“非遺進校園”的經典劇目。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階梯式推廣方案,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感知柳子戲的魅力。

柳子戲《三個和尚》劇照。

柳子戲《妄》劇照。
底蘊深厚的柳子戲還借助電視、網絡等渠道,讓這腔六百年的東柳古韻,跨越地域與年齡的界限,走到更多觀眾面前。山東衛視《戲宇宙》的舞臺上,尹春媛與嘉賓合作改編的戲腔版《孤勇者》,融入鑼鼓點、戲曲念白等柳子戲元素,一句“600年,聽我東柳吐瓊音”,唱盡劇種的底蘊,也道盡戲曲人代代堅守的孤勇;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山東篇中,柳子戲融合秀《秦瓊表朋》以戲腔混搭說唱的創新形式驚艷亮相,引得年輕觀眾陣陣喝彩。線上的熱度同樣喜人,改編的《神女劈觀》在B站播放量達46萬次,尹春媛的短視頻賬號收獲9.2萬粉絲,《好戲山東——果然有好戲》首播,直播觀看人次10萬+。

柳子戲版《孤勇者》海報。
戲以人傳,人以戲立。柳子戲的新生,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堅守與成長。尹春媛摘得梅花獎的背后,是全團“一棵菜”的齊心合力。終評舞臺上,她一人跨閨門旦、花旦和刀馬旦三個行當,劇團則精心設計墊場環節,樂隊現場奏響傳統曲牌,老藝術家甘當綠葉,臺前幕后擰成一股繩,才讓柳子戲的美淋漓盡致。《妄》《一個人的梧桐雨》等創新劇目,更是以年輕主創為核心,在楊琨、高鼎鑄等名家的指導下,讓青年演職員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練就了更扎實的功底,也擁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從《老青天》的傳統出新到《妄》的跨界探索,從直播間的流量破圈到青年人才的嶄露頭角,“東柳”印證著古老劇種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過往,而在守正的堅守里,在創新的勇氣里。當六百年的戲腔與當下的心跳同頻,這株老樹,便總能發出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