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嘴鷸在晨光中覓食。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伊宵鴻)11月23日清晨,深圳灣上空的薄霧尚未散盡,在這朦朧的景致中,成千上萬只鸕鶿組成的“遷徙大軍”,帶著從北方歸來的風塵抵達了深圳灣。
它們或展翅盤旋于天際線間,或潛入水中圍獵捕魚,或靜立礁石梳理羽毛,與先期抵達深圳灣濕地的黑臉琵鷺、紅嘴鷗、青腳鷸、野鴨等“先頭部隊”相遇在碧海藍天,共同奏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生態樂章。
作為繁華都市中的“生態綠洲”,深圳灣歷來是候鳥重要的越冬棲息地和中途停歇站,每年迎來約有10萬只候鳥在此越冬。今年的候鳥季早早開啟,8月初,60余只蒙古沙鸻、鐵嘴沙鸻,以及少量金斑鸻、黑翅長腳鷸、灰尾漂鷸、青腳鷸、磯鷸等鳥類現身深圳人才公園,拉開了深圳灣觀鳥季的序幕。10月23日19時許,三只黑臉琵鷺被發現飛抵福田紅樹林濕地,隨后鸕鶿、野鴨、黑翅長腳鷸等陸續登場,使這片鬧市中的寧靜海灣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鳥類天堂”。
深圳灣的候鳥多,觀鳥的人自然也多,周末不少鳥類攝影愛好者趕來深圳灣公園,搬來“長槍大炮”捕捉候鳥畫面,在灘涂邊構成了另一道風景。攝影愛好者王先生架著長焦鏡頭,仔細地調整參數:“我們都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就怕打擾這些‘自然精靈’。”人群中不少家長拿著手機拍攝鳥兒飛翔嬉戲的圖片和視頻,并指著科普立牌給孩子講解這群遠道而來的“特殊朋友”的遷徙故事。

▲海鷗和野鴨在海面上嬉戲。

▲攝影愛好者在深圳灣公園蹲守。

▲大群鸕鶿在深圳灣上空翱翔。

鸕鶿在深圳灣覓食。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