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24日訊(記者 何亞南)高中課堂能為“生命教育”做些什么?深圳梅沙雙語學校(以下簡稱“梅雙”)給出了獨特答案——將養育課納入高一課程體系,通過實操教學與多元視角引導,讓學生在掌握養育技能的同時,深化對生命、責任與親情的理解,為成長注入有溫度的力量。

在梅雙的養育課堂上,校醫尚老師正帶領學生圍繞嬰兒模型開展實操訓練。換尿布時避開臍部、識別防窒息正確睡姿、燙傷應急處理、規律喂養技巧……這些關乎生命成長的基礎技能,通過場景模擬與流程拆解的方式,變得直觀易懂,讓學生快速上手掌握。

“針對高中生群體,養育課的實操內容設計經過精心籌備。”授課老師介紹,前期籌備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與學校生物、心理科組老師開展系統教研,借助多學科視角讓課程更貼合高中生認知、更具科學性;另一方面,整合校醫室專業資源,反復打磨課程細節,確保內容既不枯燥又貼近生活實際。

授課老師表示,“實操內容圍繞‘實用、好懂、能落地’展開,教授學生換尿布、防窒息識別、燙傷應急處理等基礎且關鍵的技能。通過嬰兒模型模擬真實場景,將每個操作流程細致拆解,讓學生快速上手,真正掌握技能。設計這門課的初衷,不僅是讓學生學會養護技巧,更希望他們通過實操建立生命觀念,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對生育和撫養孩子產生直接體驗與感性認知。”

課程帶來的改變已在學生身上顯現。高一5班的黃子臻同學原本認為“養育”是“養人”與“育人”的結合,且更看重育人。但上完課后,他深刻體會到養人的不易,從定期體檢、接種疫苗到日常護理,每一項都煩瑣且耗費心力。同時,他也開始關注孕育生命的媽媽,意識到養育不是女性獨自承擔的事,男性更應主動分擔責任。
高一2班的王思然同學上課前覺得“養育”只是喂奶、換尿布,實操后才發現其中包含諸多未曾了解的知識,如換尿布要避開臍部、防窒息要注意睡姿等。她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了父母養育的不易。“我開始主動和父母分享心事,現在我們更像朋友,也懂得了要珍惜這份獨一無二的親情。如今我會主動關心他們,不再把他們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這個課程讓我明白,成長不是一個人的獨行,而是家人并肩同行的溫暖旅程。”

談及課程開設的長遠價值,梅沙雙語學校校長賀海龍表示,教育的本質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實現社會化。
賀海龍認為,在傳統社會,孩子們在家庭環境中自然接觸到生育和撫養場景,形成相關認知。但在高度專業化的現代社會,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與這些場景隔離,容易產生生育與自己無關的觀念,甚至對生養孩子感到害怕、排斥。高中階段是學生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開設養育課程并非干涉學生人生選擇,而是讓他們對生育、撫養不再陌生疏離,從社會責任角度進行適當引導。

據悉,目前國內系統性的高中養育課程較為少見,梅雙的探索尚屬起步階段。參考國外經驗,德國部分中學的模擬育兒課程要求學生照顧電子嬰兒娃娃,未妥善照顧會導致娃娃持續哭泣并影響成績,以此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與同理心。賀海龍透露,未來學校將持續完善課程內容與形式,為學生構建更全面的生命認知體系,也為應對社會人口問題貢獻一份教育力量。
(本文由學校供圖)